第76章 和田碧玉!捡漏
第七十六章和田碧玉!捡漏
第二天,日头刚过晌午,潘家园的人潮正密。
周奎在店里守店,王三骑着自行车往郊区大集去了。
李老板则去跟几个商户喝茶谈收货。
沈浩揣着诺基亚,慢悠悠的在一个个摊位间晃荡,眼睛扫过一个个摊位上的古董。
他专挑那些摆着杂件的小摊看,这种摊最容易藏着漏。
摊主大多是串货的,自己都未必认得全手里的东西。
他正看着个摆满铜纽扣、旧铜钱的摊子,脚边一堆不起眼的石头里,一块鸽子蛋大小的玉疙瘩突然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那玉看着灰扑扑的,混在几块破瓷片里,不细看真以为是块普通石头。
沈浩眯了一下眼睛,蹲下去假装看铜钱,手指悄悄碰了碰那玉,触手温润,不是新玉的僵涩感!
再借着阳光斜着一瞅,玉缝里藏着点暗青色的包浆,这是明清老玉才有的“熟相”。
他不动声色地把玉扒拉到自己脚边,拿起枚康熙通宝问摊主:“大哥,这铜钱咋卖?”
摊主是个络腮胡,正低头扒拉计算器,头也不抬:“单买五块,要得多三块一个。”
“那这个呢?”沈浩用脚尖踢了踢那块玉,语气随意得像问块石头。
络腮胡瞥了一眼,笑着道:“你要就拿走,给十块钱得了。”
沈浩心里一喜,脸上却装出不情愿:“十块?这破玩意儿顶多值五块。”
“五块?你打发要饭的呢?”络腮胡梗起脖子,“最少八块,少一分别想拿。”
“六块,”沈浩掏出钱包,抽出一张五块,一张一块,“就这些,不卖我走了。”
他作势要起身,眼角余光却盯着那玉。
“得得得,六块就六块,拿走拿走。”
络腮胡不耐烦地挥手,接过钱往钱盒子里一扔,又低头算他的账去了。
沈浩赶紧把玉揣进兜里,指尖都有点发颤。
这玉看着像明清时期的和田青白玉,上面隐模糊糊有个“福”字纹,虽然有个小磕碰,但百分百是老物件,最少值个万八千,六块钱买下来,简直就是白捡!
他强压着激动,又在附近转了两圈,故意在个瓷片摊前多待了会儿,才慢悠悠往聚宝阁走去。
刚到门口,就见周奎举着手机跑出来:“沈哥!王三刚才打电话,说他在郊区收着个老砚台,让您给他长长眼!”
“啥砚台?”沈浩推门进去,把兜里的玉掏出来,往柜台上一放,“你先瞅瞅这玩意儿。”
周奎凑过来,拿起玉翻来覆去看,又掏出手机照着沈浩教的法子拍了几张:“这……这是老玉?看着灰扑扑的啊。”
“你用水冲冲。”沈浩递过抹布。
周奎接过去蘸了点水,把玉擦了擦,原本灰蒙蒙的表面立马透出青白色,那个“福”字纹也清晰多了。
“我的天!”周奎眼睛瞪得溜圆,“这真是老玉!沈哥,您在哪儿收的?花了多少钱?”
“就刚才在外面摊儿上捡的,六块。”沈浩笑着说道,“等李哥回来让他瞅瞅,估估价。”
正说着,王三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回来了,车筐里放着个布包,一进门就喊。
“沈哥!您看我收着啥了!”
他把布包往柜台上一倒,露出个黑黢黢的砚台,巴掌大小,砚池里还有点墨迹。
“这是我在李村大集收的,那老乡说他爷爷是教书先生,这砚台用了几十年了。”
王三指着砚台背面的字,“您看这底款,‘文房清玩’,是不是老的?”
沈浩拿起砚台,掂了掂分量,又闻了闻砚池里的墨味,一股陈墨的清香味,不是新墨的腥气。
“这是清代的端砚!”
他指着砚边的包浆,“你看这磨损,都是常年磨墨磨出来的,虽然不大,可正经是好东西,值个两三千。”
“真的?”王三乐得直搓手,“我花了八十块收的!这趟没白跑!”
周奎在旁边看着那玉又看着那砚台,咂咂嘴:“还是你们厉害,我守店一上午,就卖了个瓷片,赚了五十块。”
“别急,你也有进步。”
沈浩拍了拍他的肩,“昨天你不还看出那假铜佛了吗?慢慢来,以后你单独出去收货,指定也能捡着漏。”
傍晚李老板回来,一进门就看见柜台上的玉和砚台,拿起玉看了半天,又用放大镜照了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