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第 44 章
夜色尚未完全退去,苏家小院却已灯火通明,人影忙碌。
有了春香婶的加入,清晨的准备工作显得井然有序,效率倍增。
春香婶今天来得比约定时间更早,脸上少了昨日的怯懦,多了几分踏实和干劲。
她熟门熟路地系上自带的旧围裙,不用苏婉音多吩咐,便主动开始滤豆子、清洗用具。
动作间明显比昨日流畅了许多,眼神也不再飘忽不定,而是专注在手头的活计上。
“婉音妹子,这新磨盘真好使!”春香婶试着推了推昨天刚取回来的石磨,惊喜地发现效率提高不少。
她抢着承担了磨豆浆的活儿,原本需要苏婉音费好大劲才能完成的工序,在春香婶手下变得轻松起来。
洁白的浆液顺着磨槽汩汩流出,细腻均匀,香气扑鼻。
苏婉音得以腾出手来,更专注地调配馅料和控制油锅的火候。
她将一部分和面的工作也交给了春香婶,自己则在一旁指导要点:“婶子,面要揉到‘三光’——盆光、面光、手光,这样面才筋道。”
春香婶学得认真,手上用力,额角也见了汗,但眼神亮晶晶的,充满了学习新技能的渴望。
灶间里,两人分工协作,偶尔低声交流,气氛融洽而高效。
小宝则乐得清闲,专心负责照看煮茶叶蛋的小火炉,偶尔帮忙递个东西。
准备工作比昨日提前了一刻钟完成。
出摊时,蒸笼里的包子堆得冒尖,豆浆桶满得几乎要溢出来,油条面胚也准备得格外充足。
春香婶力气大,一人就能扛起之前需要苏婉音和小宝合力才能搬动的豆浆桶,让苏婉音再次深感请对帮手的明智。
摊子刚摆开不久,老主顾们就陆续上门。
他们立刻发现了今天的不同,不仅食材量大了,出货速度也快了很多。
春香婶负责夹包子、舀豆浆,动作越来越麻利;苏婉音负责炸油条、卖茶叶蛋,兼顾收钱算账,两人配合默契,队伍前进的速度明显加快。
“哟,春香嫂子,今天熟练多了!”
“婉音,你这加了人手,就是不一样,都不用等了!”
熟客们的夸奖让春香婶脸上露出了真切而腼腆的笑容,应答也自然了许多:“大家吃好就行,刚出锅的肉包,小心烫着。”
生意一如既往地红火。
增加的供应量很好地满足了需求,直到早高峰过去,摊子上依旧剩下少许素包子和油条,这说明供应量已经基本达到了饱和。
苏婉音心里有了底,开始盘算着明天是否需要再略微增加一点,或者保持稳定。
就在她以为今天的营业将平稳结束时,摊前来了几个生面孔。
是三个穿着蓝色劳动布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的中年男人,满身风尘仆仆,像是从远处来的。
他们推着一辆自行车,车后座捆着工具袋。
“同志,你这儿卖早点?”为首的一个面色黝黑、身材敦实的男人开口问道,带着浓重的口音。
“是的,几位师傅想吃点什么?有包子、油条、豆浆、茶叶蛋。”苏婉音连忙招呼。
那几人看了看摊子上的东西,互相商量了几句。
敦实男人说:“给我们来……十个肉包,五根油条,三碗豆浆,有茶叶蛋也来五个!”
大单子!
春香婶赶紧帮忙装袋。
苏婉音一边算账,一边随口问道:“几位师傅不是本地人吧?这是要去哪儿干活?”
敦实男人接过热乎乎的包子,咬了一大口,眼睛顿时一亮,含糊地说:“唔!好吃!我们是县上建筑队的,前面离你们村五里地的山口,要建个小型水电站,我们几个是先过来打前站的,后续还有大部队呢。”
水电站?
苏婉音心中一动。
这可是个大工程,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那里都会聚集大量的工人。
而工地上的饭菜是最好脱销的。
只要便宜量大管饱。
她压下心中的激动,手脚麻利地把东西给他们装好,又额外送了一小碟自家腌的咸菜:“几位师傅辛苦了,这个咸菜送你们搭着吃,以后要是常来,提前说一声,我给你们留着。”
建筑队的工人没想到还有赠品,都很高兴。
敦实男人笑道:“小同志会做生意!你这味道真不赖,比我们在县里吃的都强。”
“以后少不了要来麻烦你!说不定到时候我们工地上几十号人,都得指望你这边供应早点呢!”
这话如同一个重磅好消息,砸得苏婉音心花怒放,但她面上依旧保持镇定:“那敢情好,欢迎各位师傅常来!保证分量足、味道好!”
送走了建筑队的工人,苏婉音和春香婶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喜。
春香婶小声说:“婉音,要是真能接下工地上的生意,那咱们……”
苏婉音点点头,心潮澎湃。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但机遇也意味着挑战。
现有的生产能力,供应村里和零星过路客尚可,要供应一个几十人甚至可能上百人的工地,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场地、人手、原料、配送……都是问题。
收摊回去的路上,苏婉音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春香婶也很兴奋,但又有些担忧:“那么多人,咱们忙得过来吗?”
“现在肯定不行,”苏婉音冷静地说,“但事在人为,这是个机会,咱们得慢慢想办法。”
清点收入时,因为建筑队的大单,今天的毛收入首次突破了八块钱,达到了八块五角。
净利润超过了四块五。
春香婶拿着属于自己的五毛工钱,看着那厚厚一叠收入,手都有些颤抖。
她终于也能带着儿子好好过活了!
以后还能把儿子送去上学。
看着苏家小宝每天背着个小书包摇头晃脑地去上学,别提她有多羡慕了。
再一看小宝每次回来叽叽喳喳的,哪还有去年的胆小畏缩?见着人也大大方方的,她着实看着眼热。
她这后半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