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蜀山之巅,封印将破
第二天,天还未亮,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就已经站满了文武百官。
他们穿着崭新的朝服,一个个神情肃穆,甚至带着几分紧张和惶恐,低着头,等待着皇宫大门的开启。
昨夜玄武门前发生的一切,对他们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
皇帝疯了,圣人跪了,仙人败了,十万大军倒戈了。
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充满了铁血与霸道的强权,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
他们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会是怎样的命运。
那位新君,会不会对他们这些曾经效忠于太上皇的“旧臣”,进行一场惨烈的大清洗?
每个人心里都七上八下的,连大气都不敢喘。
“吱呀——”厚重的宫门,缓缓打开。
身披金甲的李君羡,按着腰间的绣春刀,面无表情地站在门内。
他的身后,是两排手持长戟,眼神冰冷的神策军士卒。
那股肃杀之气,让所有官员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陛下有旨,百官入殿觐见。”
李君羡的声音,不带感情。
魏征、房玄龄、杜如晦三人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苦涩。
他们整理了一下衣冠,率先迈步,走进了这座他们熟悉又陌生的皇宫。
太极殿。
依旧是那座金碧辉煌的大殿,但今天,这里的感觉,却完全不一样了。
大殿两侧,站着的不再是往日那些气息沉稳的禁军,而是一排排身穿黑色飞鱼服,腰挎绣春刀的不良人。
每一个不良人,身上都散发着生人勿近的阴冷气息,他们的眼神,像鹰一样,扫视着每一个走进大殿的官员,让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大人们,感觉浑身不自在。
而那高高的龙椅之上,端坐着一个身穿玄色龙袍的年轻身影。
正是李承乾。
他没有戴那沉重的冕旒,一头乌黑的长发用一根简单的玉簪束起。
他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一手搭在龙椅的扶手上,一手随意地放在膝上,目光平淡地看着下方。
可他身上那股不怒自威的,与生俱来的帝王气势,却让整个大殿的空气,都凝固了。
“臣等,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以魏征为首,满朝文武,齐刷刷地跪了下去,将头,深深地埋在了冰冷的金砖之上。
这一跪,是发自内心的敬畏。
“平身。”
李承乾的声音响起,很平淡,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谢陛下。”
百官起身,依旧低着头,不敢与龙椅上的那道目光对视。
李承乾的目光,缓缓扫过下方。
他看到了魏征花白的头发,看到了房玄龄和杜如晦紧锁的眉头,也看到了许多官员眼中,那无法掩饰的恐惧。
“昨日之事,想必诸位爱卿,都已心中有数。”
李承乾缓缓开口,“前尘旧事,孤,既往不咎。”
听到这句话,不少官员都暗暗松了一口气。
“但是……”
李承乾的声音,陡然一转,变得冰冷。
“从今日起,年号‘开元’。开元,意味着开创一个全新的纪元。孤的朝堂,不需要拉帮结派,不需要阳奉阴违,更不需要那些只知道空谈阔论的废物。”
他的目光,如同刀子,刮过每一个人的脸。
“孤需要的,是能吏,是干臣!”
“孤的旨意,颁布下去,你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不折不扣地执行!”
“谁能做到,孤,不吝封赏。谁做不到,或者,不想做……”
李承乾的嘴角,勾起一抹残酷的弧度。
“那这朝堂之上,有的是想做的人,在等着取代他。”
这番话,充满了赤裸裸的威胁,让所有官员的心,又瞬间提了起来。
这位新君,果然和太上皇完全不一样。
太上皇李世民,虽然也是雄主,但还讲究一个“君臣共治”,讲究一个“纳谏如流”。
而这位开元皇帝,他要的,是绝对的服从!
是毫无保留的执行力!
这是一个,真正的,独断万古的霸王!
“李君羡。”
李承乾的目光,落在了殿门口。
“臣在!”
李君羡大步入殿,单膝跪地。
“昨日玄武门,你拨乱反正,当记首功。”
李承乾说道,“着,晋你为神策军大将军,总领京畿防务,赐爵,赵国公。”
“轰!”
这个封赏一出,满朝皆惊!
神策军大将军,不良人统帅!
这等于是将整个长安城的军权和监察权,都交到了李君羡一个人的手上!
还有那赵国公的爵位!
这可是开国之后,极少封赏的国公之位!
李君羡也是浑身一震,眼中充满了激动和不敢置信。
“臣……谢陛下天恩!必为陛下,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他重重地,磕了一个响头。
“秦怀玉,程处默,尉迟宝林。”
李承乾又点了几个名字。
“末将在!”
秦琼和程咬金的儿子们,一个个激动地满脸通红,大步出列,跪在地上。
“你等,皆是将门之后,昨日亦有从龙之功。着,入神策军,任左右卫率,辅佐李君羡,拱卫京师。”
“谢陛下!”
几个年轻人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
一朝天子一朝臣。
李承乾用这几个简单直接的任命,向所有人宣告,他的时代,来临了。
旧的勋贵集团,将被打压。
而新的,只忠于他一个人的权力核心,正在建立。
做完这一切,李承乾的目光,才重新落到魏征等人的身上。
“昨日,孤已颁布五道旨意。”
“清查佛寺,均分田地,扩军三百万,蜀山为国教,建修士大軍。”
“这五件事,便是开元新政的根基,是重中之重。”
“孤给你们一个月的时间。”
“一个月之内,孤要看到,第一批从佛寺收缴的钱粮,充入国库。第一批均田令的文书,发放到百姓手中。第一批扩军的兵源,完成集结。”
“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他问“可有异议”,但那眼神,那语气,分明就是在说:谁敢有异议?
魏征的嘴唇动了动。
以他的脾气,这五条惊世骇俗的政策,他至少能找出一百个弊端来反驳。
什么清查佛寺会动摇民心,什么均分田地会逼反世家,什么扩军三百万会拖垮国库……
可话到嘴边,他又咽了回去。
他看着龙椅上那个眼神冰冷的年轻人,他知道,跟这位陛下讲道理,是没用的。
他要的,不是讨论,是结果。
“老臣……遵旨。”
魏征艰难地,从牙缝里挤出这三个字,躬身一拜。
有了他带头,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也只能跟着,躬身领命。
“臣等,遵旨!”
“很好。”
李承乾满意地点了点头。
“退朝。”
他站起身,没有丝毫留恋,转身走入了后殿。
只留下满朝文武,面面相觑,心中五味杂陈。
他们知道,从今天起,大唐的天,真的变了。
一场前所未有的,席卷天下的巨大风暴,即将开始。
长安,大明宫,武德殿。
这座宫殿,对于李氏皇族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当年,高祖李渊,就是在这里,将皇位传给了秦王李世民,自己当起了太上皇。
而如今,历史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李世民,也住进了这里。
同样,是以太上皇的身份。
殿内,熏香袅袅,陈设依旧是当年李世民登基前的模样,奢华而不失威严。
可如今的主人,却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发。
李世民穿着一身明黄色的常服,头发散乱,眼神空洞地坐在软榻上。
他的面前,摆着一桌精致的酒菜,但他却一口未动。
他就那么呆呆地坐着,像一尊失去了灵魂的泥塑。
玄武门前,那如同神魔降世的儿子,那一句句诛心的话语,那最后揭露的,关于“救世”的真相,将他这个“千古一帝”所有的骄傲和尊严,都碾得粉碎。
他引以为傲的“贞观盛世”,在儿子那“与天斗”的宏伟蓝图面前,显得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可笑。
他输了。
输得连底裤都不剩。
现在,他被圈禁在这里,名为“奉养”,实为囚禁。
那个逆子,甚至不屑于杀他。
因为,让他活着,亲眼看着自己建立的一切被推翻,看着自己最看不起的儿子,登上自己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峰,才是对他这个骄傲了一辈子的帝王,最残忍的惩罚。
“陛下……”
一个温柔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长孙皇后端着一碗参汤,走到李世民身边,眼中满是心疼。
“喝点东西吧,您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
李世民缓缓地转过头,看着自己的妻子。
这张他看了几十年的,温柔贤淑的脸,此刻,却让他感到无比的陌生。
“观音婢,”
他的声音,沙哑干涩,如同两块破瓦在摩擦,“你说……朕是不是错了?”
长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