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第十三章 进宫
谢府人口简单,谢老将军早年战死沙场,崔夫人带着三个儿子长大。长子谢昀在朝为官,担任两京市令,娶妻郑氏;次子谢昭则子承父业,戍守边关;三子谢旸是个性格张扬不着调的,十天能有八九天不在家,整日里出去浪荡,除了谢昭,没人能管得住他。
如今程淑君回来,府里倒是热闹了些。她正陪着崔夫人和郑氏在厅里做着针线,外面丫鬟通报,说大公子回来了。
一个身着青色官袍,面容与谢昭有五六分相似,气质温润儒雅的男子走了进来,他就是谢昭的兄长谢昀。
他先向崔夫人行了礼:“母亲。”又对郑氏和程淑君点头示意,“夫人,弟妹。”
“今日回来得倒早。”崔夫人笑道。
谢昀坐下来,揉了揉眉心说:“衙门里事多,今年各处收成都不好,尤其是关中一带,入夏后便雨水稀少,秋粮减产得厉害。眼看今冬又没什么雪,地里的墒情怕是保不住。”
他叹了口气:“这两日,长安和洛阳两市,米价涨得十分厉害。唉,这老天爷,真是不给百姓活路。”谢昀本是随口在家抱怨几句公务,却无意间敲在了程淑君心上。
“大哥,”程淑君忍不住放下手中的针线,问道,“您说今年大旱,具体是哪几个州县情况最严重?除了缺水,可还有别的什么说法?”
谢昀有些诧异地看了她一眼,没想到这个刚从边关回来的弟妹会对这些感兴趣。他想了想,答道:“主要集中在京兆府周边几个县,尤其是蓝田、渭南一带。倒没听说过其他说法,主要还是缺水。去岁冬天雪就少,今夏又几乎没下过几场雨,河水都浅了许多。土地嘛,本就有些板结,这一旱更是雪上加霜。”
程淑君点点头,缺水是表象,土壤板结会严重影响保水性和根系发育,恶性循环。她心里痒痒的,恨不得立刻去田里看看实际情况。
“淑君还懂农事?”崔夫人好奇地问。
“嗯呐,平日里闲来无事瞎琢磨过一点。”程淑君含糊过去。
等晚上回到自己院子,她立刻唤出系统界面。积分还有九百,安静地躺在那里,她眼睛忽然看向那个【区域微型气候改良仪】。
系统说这个东西可以小范围调节指定区域的温度、湿度,但是效果微弱。
现在是寒冬,土地都在休眠期,改良仪现在用意义不大,关键还是在于明年的生长季。
她原本的计划,是等一开春就在边关种植耐寒耐旱的树种,一步步改善局部环境。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突厥异动,战事将起,她不得不回来了。
无论如何,她现在得先搞清楚田里的具体情况。光听谢昀说,终究是隔了一层。
第二天,程淑君就去跟崔夫人请示,说自己刚回长安,想到处看看,熟悉熟悉环境,尤其想去城外的庄子上转转,正好谢家在京郊也有几处田庄。
崔夫人还以为她在边关闷久了,想散散心,很爽快地答应了,还特意吩咐多派几个稳妥的家丁护院跟着。
郑氏心思细腻,怕程淑君刚回来人生地不熟,便主动提出陪她一起去。程淑君正愁找不到合适的向导,自然求之不得。
马车出了长安城,一路向西。程淑君掀开车帘,仔细观察着外面的景象。田野里的麦苗长得稀稀拉拉,蔫蔫地伏在龟裂的土地上。河道里的水确实很浅,露出大片的河床。
郑氏也看着窗外,叹了口气:“庄头前几日来报,说若是开春再不下雨,今年夏粮的收成,怕是连租子都交不上了。”
到了谢家的一处庄子,庄头得了信,殷勤地迎了出来。程淑君也顾不上寒暄,直接让庄头带着她去田里看。
到了田里,程淑君用手捏起一块土,轻轻一搓,就化成了粉末。
“这片地,往年收成如何?”程淑君问庄头。
庄头愁眉苦脸:“回夫人话,咱这庄子地还算好的,往年风调雨顺时,一亩地能打两石多麦子。可去年冬天雪少,今年夏天又旱,您看这地,都裂开嘴了,能收上一石就算老天爷赏饭吃了。”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农蹲在庄头旁边,用手指划拉着土块说:“光靠老天爷赏饭吃是不行喽,得给它吃点好的,补补身子骨。这地啊就像人一样,累了,没劲儿了。”
程淑君听得连连点头:“老伯说得是。那您觉得,给它吃点什么好的能补起来?”
老农道:“还能有啥,无非就是沤点粪肥,弄点草肥。可年头不好,人吃的都紧巴,牲口也少,上哪儿弄肥去?”
程淑君心里大概有数了,缺水是主要矛盾,但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质匮乏,也是导致作物抗旱能力差,和产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地里的情况比她想象的还要糟,光看着就让人揪心。
程淑君跟郑氏商量道:“嫂嫂,我看庄子上情况实在不好,心里着急。我想着,不如就在庄子上住几天,仔细琢磨琢磨,看看能不能想出点应对的法子。我以前跟别人学过几手土办法,或许能试试。”
郑氏犹豫了一下,便也答应了:“成,那你就在这儿住下,需要什么就跟庄头说,我回去跟母亲说一声。”
于是,程淑君就在京郊的庄子里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小半个月。
第二天一早,她就撸起袖子,指挥着庄头找来的几个老实肯干的农户,开始折腾。
她让人在庄子角落挖了几个大坑,把收集来的枯枝落叶、杂草、还有人畜粪便,这个有点味儿,但她硬着头皮上了,边干呕边干活。按照一定比例分层堆放,还仔细讲解了怎么控制水分,怎么翻堆才能让肥料充分发酵。
“夫人,这能行吗?往常咱们也沤肥,没这么麻烦啊。”一个农户忍不住嘀咕。
程淑君抹了把额头的汗,笑道:“肥沤好了地才有劲儿,就跟人吃饭一样,光喝稀粥可不顶饿。”
她还带着人清理了田埂水渠里的淤泥,说是既能疏通水道,淤泥也能肥田。又让人去收集河滩上的石头,在几块坡地垒起矮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