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御街夸官,风华绝
皇极殿前的传胪大典是面向朝廷的加冕,
而跨马游街,则是面向万民的宣告。
这是专属于鼎甲三人的无上荣光,
更是新科状元一人独领风骚的舞台。
礼炮九响,鼓乐愈发喧天。
承天门那厚重的朱漆金钉大门在吱呀声中缓缓洞开,
将门内庄严肃穆的皇家禁地与门外沸腾喧嚣的市井人间连接起来。
苏惟瑾一马当先,徐阶、林文霈稍后半個马身。
三匹通体雪白、神骏非凡的御马皆披红挂彩,马头簪着金花。
状元、榜眼、探花三人身着红袍,
帽插宫花,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
绚烂夺目,胜似天神下凡。
“出来了!状元公出来了!”
承天门外,早已是人山人海,万头攒动。
不知是谁率先高喊了一声,
瞬间点燃了积蓄已久的热情。
欢呼声、惊叹声、尖叫声汇聚成海啸般扑来,
几乎要将整个长安街掀翻!
“天爷!那就是苏状元?竟这般年轻俊俏!”
“十七岁的**!文曲星君转世也没这般厉害!”
“快看!他看过来了!笑了!对我笑了!”
一个挤在前排的大姑娘激动得差点晕厥过去。
“扔啊!沾沾文气!”
无数铜钱、喜糖、
甚至精心准备的香囊、手帕、
鲜花如同雨点般从街道两侧的酒楼窗口、
人群中抛洒出来,
主要目标自然是那最前方、
最耀眼的少年状元。
苏惟瑾端坐马背,
超频大脑自动调节着感官,
过滤掉过于刺耳的噪音,
却能清晰捕捉到那些充满善意的惊叹和祝福。
他面上保持着温和得体的微笑,
目光缓缓扫过街道两侧那一片片黑压压的人群、
一张张激动兴奋的面孔。
这就是大明王朝的都城,
这就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后的极致风光吗?
纵然灵魂来自现代,
见识过信息**时代更宏大的场面,
此刻亲身体验这源自千年传统的、
纯粹而热烈的崇拜,
依旧让他心潮澎湃。
这是一种被整个社会价值体系所承认
并推到顶峰的巨大满足感。
队伍在御前侍卫的开道下缓缓前行。
礼部的官员在前引路,
鸿胪寺的赞礼官高声唱着吉祥话。
抛洒下来的香囊偶尔会砸中帽檐或肩膀,留下淡淡的馨香。
苏惟瑾始终从容,微微颔首致意,
既不显得轻佻,
又充分展现了新科状元应有的喜悦与亲和。
“玉衡兄,今日之后,天下何人不识君啊。”
身后的徐阶驱马稍稍靠近,
笑着低语了一句,
语气中带着真诚的感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
即便沉稳如他,
身处这万丈荣光之中,
也难以完全平静。
苏惟瑾侧首微笑,声音清朗:
“子升兄(徐阶字),慎行兄(林文霈字),
你我三人同列鼎甲,今日风光,
乃圣恩浩荡,亦是我等共荣。”
他巧妙地将荣耀分享,
既显谦逊,又顾全了同榜之情。
林文霈闻言,
原本因屈居探花而略有的一丝芥蒂也消散不少,笑道:
“玉衡兄说的是,我等寒窗苦读,
今日方得琼林宴罢,御街夸官,
实乃人生至乐。”
队伍行至正阳门外大街,
气氛更加热烈。
这里是京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区,
酒楼林立,商铺栉比。
各家掌柜早就备好了厚厚的喜钱,
见队伍过来,便让伙计们奋力向外抛洒,
引得人群一阵阵哄抢,既是讨彩头,
也是给自己店铺扬名。
“状元公!看这里!小人是同乡啊!”
忽然,路边人群中传来一声带着浓重淮安口音的激动呼喊。
苏惟瑾循声望去,
只见几个穿着绸布衣裳、
像是商贾模样的人正激动地跳着脚挥手,
脸色涨得通红。
超频大脑瞬间检索记忆
——似乎是沭阳籍的几个小行商,
以前在县城似乎见过一两面。
他心中微动,家乡人士在此刻出现,
别有一番意味。
他特意朝着那个方向,
拱手微微欠身,行了一个平辈礼。
这一举动,顿时让那几位商贾激动得几乎落泪,
周围人群也爆发出更大的欢呼:
“状元公重乡谊!好!”、
“瞧瞧!这才是读书人的气度!”
就在这极致的喧闹与风光中,
苏惟瑾的超频大脑却依然保持着一种奇特的冷静,
俨然似一个高速运转的隐蔽处理器。
他注意到人群中一些特别的目光:
有酒楼窗口后那些衣着华贵、
气度不凡的官员或勋贵,
他们的眼神带着审视、评估,
或许在衡量这位新晋状元的价值;
也有某些角落里,一些读书人打扮的士子,
目光复杂,交织着羡慕、嫉妒乃至一丝不服;
他甚至能隐约感觉到某些隐藏得更深的、或许带着恶意的注视。
他也看到了道路两旁那些维持秩序的京营兵丁和顺天府的衙役们,
他们努力地阻挡着汹涌的人潮,
额头上满是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