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锐意改革之心
夜幕低垂,东宫灯火通明。
李承乾反复翻阅着杜构呈上的密奏,那一条条冰冷的数据,此刻在他眼中仿佛化作了无数失去户籍、依附豪强的农夫身影,化作了朝廷流失的赋税,化作了地方悄然滋长的、不受控制的势力。
“核查田亩,清点人丁……”
李承乾的手指轻轻敲击着刚刚发行的报刊,嘴角勾起一丝冷峻的弧度。
崔师仁等人的惊疑不定,早通过隐秘的渠道传到了他的耳中。
这步棋,走对了。
既是敲山震虎,暂时压制了他们的气焰,也为杜构的进一步调查创造了空间。
“仅仅让他们缩回去还不够。”
李承乾自语道,“必须知道他们到底藏得多深。”
他目光再次落回杜构的密报上,那几个数据异常刺眼的州郡名称,如同地图上的脓疮,亟待清理。
“来人。”他沉声道。
一名心腹内侍应声而入。
“传杜构,要隐秘。”
片刻后,杜构悄无声息地进入殿内。连日来的秘密查证让他面容略显憔悴,但眼神却异常明亮锐利。
“殿下。”
“辛苦了。”李承乾示意他近前,将密奏推到他面前,“你标注的这几个州,尤其是泾州、郑州、蒲州,数据蹊跷最为明显。
孤怀疑,这些地方已是隐户重灾区,豪强势力盘根错节,乃至地方官都可能与之有染。仅靠核对文书,恐怕难以触及核心。”
杜构神色凝重地点头:“殿下明察。臣亦有此虑。账目可以做平,文书可以**。若要拿到铁证,除非……”
“除非深入地方,暗**间,是吗?”李承乾接过了他的话。
杜构深吸一口气:“正是。然此事风险极大。那些豪强在地方经营数代,耳目众多,稍有风吹草动,必被察觉。
若被其知悉朝廷派人暗访,恐有性命之忧,亦会打草惊蛇。”
李承乾沉默片刻,眼中闪过决断之色:“风险虽大,但不得不为。
孤不能眼睁睁看着大唐的根基被蛀空而无动于衷。孤欲派你亲自前往,你可敢当此任?”
杜构身躯一震,随即毫不犹豫地躬身:“为国除弊,为君分忧,臣万死不辞!”
“好!”李承乾赞许地看着他,“但你并非孤身前往。孤会从卫率中挑选十几名身手矫健、机敏可靠的精锐,扮作你的随从,护你周全。
你便已考察民报推行的名义,重点探查这几个州县的乡村实地,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的田庄周边。
切记,你们的任务是看、是听、是记录,而非动手。收集到足够信息,立刻返回。”
李承乾所能动用的人手只有蓝田大营那八千人,不过相信经过这段时间的高强度操练,这八千人应该已经蜕变!
而杜构也是心中一定,有了精锐护卫,安全无疑大增。
“臣明白!定不负殿下所托!”
“所需一切凭证、路引、金银,孤会为你备齐。
三日后出发,此行一切,除孤与陛下外,绝不可让第四人知晓其真正目的。”李承乾叮嘱道,语气无比严肃。
“臣,领旨!”
就在杜构秘密准备南下暗访的同时,博陵崔氏别业内,崔师仁的焦虑并未因广告带来的些许利益而减轻。
那则嘉奖清查的消息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他心里。他绝不相信这只是太子的无心之举。
“太子年轻气盛,又有魏征、房玄龄等一干臣子辅佐,锐意改革之心甚明。
他搞出这报纸,绝不仅仅是为了口舌之争。”
崔师仁对几位再次秘密聚拢的核心族人分析道,“我怀疑,他下一步,很可能真的要对田亩、户籍下手。那则消息,是投石问路,也是警告。”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难道真要坐以待毙?”一人忧心忡忡地问道。
“应对之策,无非‘外松内紧’四字。”崔师仁老眼微眯。
“对外,我们要更积极地迎合太子的新政,报纸广告要继续投,而且要投得漂亮,族中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也可鼓励他们向报纸投稿,彰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