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0 章 拆迁问题
五月,工真市近港的开发热度与日渐升的气温同步攀升。
智慧港口示范项目的工地上,塔吊林立,焊花飞溅,巨大的基坑已然成型,彰显着“工真速度”。
然而,发展的航船驶入深水区,不可避免地会触及水下暗礁。
这一次的“礁石”,并非来自官场的明争暗斗,而是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的、更为复杂的社会痛点——征地拆迁与利益平衡。
焦点集中在“黄金岸线休闲带”规划的核心区域,一个名叫“望海崖”的小渔村。
这里风景绝佳,几十户渔民世代居住于此,部分村民还拥有临近滩涂的海产养殖证。
规划中的高端游艇码头和滨海度假区,需要征收部分宅基地和收回全部规划范围内的滩涂使用权。
消息传出,望海崖村炸开了锅。
村民周老四,五十多岁,古铜色的脸庞刻满了海风的痕迹。
他家里除了祖屋,还在滩涂上有几十亩蛤蜊养殖场,是家里主要的收入来源。
村里召开动员大会那天,他蹲在村委会门口,闷头抽着廉价的卷烟,眉头拧成了疙瘩。
台上,县里来的干部和拆迁办的工作人员,拿着规划图和政策文件,耐心讲解着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宅基地按面积和评估价货币补偿,或在新建的安置小区置换楼房;
滩涂养殖按历年平均收益进行一次性经济补偿。
听起来似乎合理,但周老四和许多村民心里都有一本账,充满了现实中常见的担忧:“一次性补偿?钱听着不少,可花完了呢?
我们除了会弄船、会养蛤蜊,还能干啥?去城里扫大街都没人要!”
“安置楼是好,可没了滩涂,我们就是无根的浮萍,以后子孙后代怎么办?”
“谁知道你们这补偿标准是怎么算出来的?我们这蛤蜊,往年行情好和行情差差远了,按平均算,我们亏不亏?”
更有情绪激动的年轻人在人群中喊道:“凭什么他们搞开发,就要我们让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这不就是网上说的‘与民争利’吗?!”
各种声音交织,焦虑、不满、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在小小的渔村里弥漫。
有人开始偷偷用手机拍摄村干部上门做工作的视频,断章取义地配上煽动性文字,发到短视频平台,标题耸动:“**渔村,百姓何以为家?”,试图利用**施压。
这像极了网络上时常引爆的热点事件,瞬间吸引了不少不明真相网友的围观和声援。
压力首先传导到了近港县委**张立和县长李华兴这里。
面对复杂的局面和开始发酵的网络舆情,两人不敢怠慢。
“决不能简单粗暴!”张立在班子会上定了调子,“发展是为了让人民过得更好,如果以牺牲这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代价,那这发展就变了味,我们也无法向**和李**交代!”
他们改变了策略:第一,透明公开。
将完整的规划方案、补偿标准的详细计算依据、安置房的位置户型图纸,全部公示上墙,并印成通俗易懂的“明白纸”发到每家每户。
组织村民代表,实地去看安置小区建设地块和样板间。
第二,精准测算。
聘请了第三方权威评估机构,不是简单按“平均收益”,而是综合近五年市场波动、养殖成本、未来潜在收益等因素,对滩涂养殖权价值进行更科学、更贴近市场价值的评估。
第三,解决后顾之忧。
这是关键!县里牵头,与即将落户的近港智慧港口、以及市里引进的相关企业对接,针对性地为受影响渔民提供保安、保洁、后勤、设备操作等技能培训,并争取“优先录用”的承诺。
同时,规划在安置小区附近配套建设一个水产干货集中加工区和特色渔市,帮助渔民转型创业。
第四,主动引导**。
宣传部门不再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发布权威信息,邀请本地有公信力的媒体深入采访,客观报道事情的全貌和政府的努力,挤压不实信息的空间。
李华兴更是带着工作组,直接住到了村里,在村委会设了点,24小时接待村民咨询,听取诉求。
网络上的舆情和近港县报上来的情况,很快摆到了李毅飞的案头。
他没有急于批示,而是在一个清晨,只带着秘书和司机,“突袭”了望海崖村。
李毅飞没有通知县里,直接走进了村民**的小卖部门口。
起初,村民们对这个陌生的“大干部”充满戒备。
李毅飞也不着急,搬了个小马扎坐下,掏出烟递给旁边的周老四。
“老乡,抽根烟。我是市里来的,今天来,就是听听大家伙儿的实在话。”
一口地道的问候,拉近了距离。村民们看他没架子,话匣子慢慢打开了。
周老四鼓起勇气,把自己的担忧全倒了出来:怕补偿不公,怕未来没着落,怕子孙没了根基。
李毅飞听得非常仔细,不时追问细节。
听完后,李毅飞没有空泛地讲大道理,而是指着远处正在施工的港口方向:“老周,各位乡亲,我理解大家的担心。
祖辈传下来的营生,说没就没了,放谁身上都难受。
但是,大家想想,咱们守着这片海,除了风里来雨里去,看天吃饭,这些年,日子真的越过越好了吗?”
李毅飞话锋一转:“市里下这么大决心开发近港,不是要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