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坑蒙拐骗?”林远原本不想反驳。
可他听到这句话,面色微微一冷。
“这位外海博士,你懂真正的中医吗?你们西医那么厉害,怎么连个机械手术刀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林远冷声回怼道。
史蒂夫博士冷声道,“哦?那你懂?那你来解决看看?要是你能解决问题,我就按照你们中国人的礼仪,给你磕一个!”
“好。”林远冷声应道。
他说着,走到实验台前。
林远目光落在那台机械手术刀上……
他手指轻轻碰了碰刀头的金属外壳。
然后又拿起桌上的参数表,仔细看了起来。
林远没看那些复杂的机械参数,反而指着参数表角落的【人体穴位参考图】问:
“张教授,你们设定的刀头定位,是按标准人体模型的穴位坐标算的?”
张教授点点头,语气带着点不耐烦:“当然,这是国际通用的人体解剖模型数据,误差在0.1毫米以内,有什么问题?”
“问题就在这。”林远指着图上【足三里】穴位的标注。
“标准模型是静态的,但**的穴位会随着肌肉张力、呼吸节奏偏移。”
“比如人吸气时,腹部肌肉收缩,下肢穴位会偏移0.2-0.3毫米,你们的机械刀头只按静态坐标校准,忽略了人体动态变化,这就是精度差0.3毫米的原因。”
张教授愣了一下,随即皱起眉:“这不可能!我们的传感器能实时捕捉组织密度变化,和肌肉张力没关系!”
史蒂夫博士也冷笑着摇头:“机械刀头的定位靠的是光学追踪和机械传动,人体动态变化的影响,我们已经用算法补偿了,不是穴位的问题。”
林远没争辩。
林远只是让研究员启动机械手术刀,对着旁边的模拟人体组织(带穴位标记的硅胶模型)操作。
当刀头对准“足三里”穴位,准备下刀时……
林远突然说:“现在模拟人吸气,按压硅胶模型的腹部,让肌肉张力增加。”
一名研究员按他说的做了^……
只见屏幕上的刀头定位坐标瞬间偏移了0.28毫米,正好和之前的误差吻合!
张教授的脸色瞬间变了,快步凑到屏幕前!
张教授反复确认了三次,手指都有些发颤:
“这……这怎么会?我们的算法明明算过组织弹性的影响,没考虑到穴位会跟着动……”
史蒂夫博士也瞪大了眼睛,拿起参数表重新计算,他目光不敢置信!
张教授忍不住问:“林老师,您没学过机械工程,怎么知道这些的?”
林远淡淡一笑。
“我爷爷教我针灸时,说过‘针随经络走,手随针意动’,机械手术刀和针灸针本质一样,都是‘用工具在人体上操作’,只不过一个是手动,一个是机械……道理是相通的。”
林远继续说道,“机械手术刀的核心,是它是AI,精准度没有人来的精准,因为医学手术,随时会应对各种复杂问题,人可以解决,AI不行。比如很多复杂手术切割情况,人比机械手术刀准。更有判断力。”
“所以,它还需要改进。”
林远盯着史蒂夫博士,突然开口,语气带着几分冷意:
“史蒂夫博士,刚才你说我要是能解决机械刀的问题,就给我磕一个……这话还算数吗?”
罗院长一听,赶紧上前两步,伸手拉了拉林远的胳膊。
罗院长低声劝阻:“林远,别冲动,都是为了研究,没必要闹这么僵。”
林远却没动,只是目光依旧锁在史蒂夫身上,语气坚定:
“罗院长,不是我要闹,是史蒂夫博士说话不算话。刚才他质疑我解决不了问题,现在问题解决了,他倒不认账了?”
史蒂夫博士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涨得通红。
史蒂夫他猛地后退一步,语气带着辩解和不服:“你刚才不过是凑巧找到问题而已,不能证明什么!”
史蒂夫博士指着实验台上的机械手术刀,声音陡然提高。
“而且我还是坚持,机械永远比人精准!你们中医那套‘经验’‘感觉’,根本比不上量化的机械精度!”
“我研究的机械手术刀,能在最复杂的情况下,精准切开老鼠的内脏,人类医生手动操作,根本做不到!”
话音刚落,史蒂夫就快步走到实验台旁。
史蒂夫示意研究员拿来准备好的实验鼠和固定装置。
他亲自调试机械刀的参数,手指在控制面板上飞快操作……
史蒂夫嘴里还不忘强调:“看好了,我现在就让你们看看,机械的精准度有多可怕。”
随着史蒂夫按下启动键……
机械刀头缓缓落下,在显微镜的实时画面里,刀头稳稳避开老鼠内脏的血管,沿着预设轨迹切割。
最后屏幕上跳出数据:“切割精度:1mm,无组织损伤。”
史蒂夫得意地看向林远。
史蒂夫扬了扬下巴:“看到了吗?1毫米的精准度,人类医生用手术刀,最多只能做到2毫米,还容易损伤周围组织!”
旁边的年轻研究员也跟着附和,拿着之前的测试报告递过来。
“林老师,这是我们和西医医院合作的测试数据,确实,人工手术刀的精准度上限就是2毫米,远不如机械刀。”
林远听到研究员的话,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林远眼神里带着几分锐利:“人类的手术操作极限,只有2毫米么?”
林远扫过在场满脸质疑的海归研究员,冷冷道。
“不然呢,难道你能突破极限?”史蒂夫冷讽问道。
林远淡淡道,“中国有一句老话,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们没听过么?”
话音刚落,林远侧身退到两米外的实验台边。
林远左手随意搭在身侧,右手却从白大褂口袋里摸出一枚细长的银针……
那针尖泛着冷光。
没等众人反应过来,林远手腕轻轻一扬!
指尖发力,银针像一道银色闪电般射了出去!
“咻……!”
银针划破空气的轻响刚落,就精准扎进了实验台上那只用于演示的老鼠内脏指定位置!
旁边的高精度检测仪瞬间跳出数据!
“误差值:0.5mm”!
在场的海归研究员们瞬间僵在原地……
所有研究员的眼睛瞪得溜圆,脸上满是震惊骇然!
有人甚至下意识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看错了。
“0.5毫米?!这怎么可能?”
一个戴眼镜的研究员快步冲到检测仪前,反复确认数据,声音都在发颤。
“西医人工手术刀的最高记录是2毫米,机械刀才1毫米,他用一根银针……竟然比机械刀还精准!”
另一个研究员盯着那枚稳稳扎在老鼠内脏上的银针,咽了口唾沫:
“这不仅是打破记录了,这是把人类手工操作的精准度,提到了机械都达不到的水平啊!”
史蒂夫博士也快步走过去,盯着检测仪的数据,蓝眼睛里满是难以置信!!
史蒂夫嘴里喃喃自语:
“不……这不符合力学原理,两米外手动掷针,怎么能精准到0.5毫米?这不可能!你怎么做到的?!”
林远上前,收回银针。
他淡淡道:“靠的是五感直觉的放大扩散。中医里的‘望闻问切’,本质上就是训练五感、扩散神识的过程。”
“望诊时,要能从面色细微变化里看出气血运行;闻诊时,要能从气息差异中分辨脏腑虚实;问诊要捕捉话语里的隐性症状;切脉更是要靠指尖触觉感知脉搏的浮沉迟数。”
林远缓缓说道。
林远顿了顿,指了指自己的眼睛和手指:
“我多年练针灸、研脉象,听觉能分辨组织震动的细微差异,视觉能捕捉毫米级的位置偏移,触觉能感知气流对银针的微小影响。”
“五感相互配合,自然能精准控制银针轨迹。中医本就要求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