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7 章 工真市的港口经济
正月里的寒意尚未完全退去,江省政商两界却已因新省长徐慕点燃的“第一把火”而显得热气腾腾。
这场名为“江省临港经济发展研讨会”的会议,选址在省城规格最高的国际会议中心,其意义远超一次普通的学术交流。
它更像是一场誓师大会,一次风向标的明确宣示,吸引了全省关注海洋经济、港口发展的目光。
会场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
各地市的展示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大屏幕上的PPT流光溢彩,数据、图表、规划效果图令人眼花缭乱。
江省北部港市的代表,一位声音洪亮的副市长,着重展示其庞大的货物吞吐量和密集的国内航线网络,强调其作为“北方门户”的传统枢纽地位。
东部沿海市的市长亲自上阵,激情洋溢地推介其保税港区政策和成熟的国际物流体系,目标直指“国际航运副中心”。
甚至一些没有港口的城市也绞尽脑汁,提出构建“无水港”、发展“飞地经济”,试图搭上这班政策快车。
轮到工真市发言时,分管交通的副市长上台。
他没有堆砌过多的现有数据——在这方面,工真市近港并无优势可言。
他另辟蹊径,将重点放在了“未来时”:“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我们工真市近港的优势,不在于现在的吞吐量,而在于未来的可能性。”
他切换PPT,展示的不再是集装箱码头,而是智能龙门吊自动装卸、无人驾驶集卡在港区穿梭、大数据平台实时优化物流路线的模拟动画。
“我们的核心思路是:智慧赋能,产业协同。”他清晰阐述,“我们将依托本市正在形成的人工智能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础,着力打造‘智慧港口应用示范基地’和‘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特色园区’。
我们不仅要装卸货物,更要制造能装卸更高效货物的装备;
我们不仅要物流通道,更要成为智慧物流技术和解决方案的输出地!”
这个定位,与前面各地市主打传统航运业务的思路形成了鲜明对比,显得独树一帜,引发台下阵阵窃窃私语。
有质疑,但更多的是好奇和审视。
下午的会议,徐慕省长提前十分钟悄然入场,坐在了听众席第一排。
他认真聆听着每一位专家的点评,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
当听到有专家肯定“工真市差异化发展、寻求弯道超车的思路具有探索价值”时,他微微颔首。
总结发言时,徐慕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上讲台。
他没有客套,目光如炬,扫视全场:“听完大家的发言,我很受启发,也深感责任重大。”
他开门见山,“江省的海岸线是宝贵的稀缺资源,绝不能搞野蛮生长、低水平内卷!
我们必须回答好一个问题:在新时代,我们的港口,究竟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他略微停顿,让问题沉入每个人心中。
“是满足于当个‘搬运工’,赚取微薄的流量费用?
还是勇于成为‘创新场’和‘发动机’,驱动腹地产业升级,塑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徐穆的声音提高了几分,“答案显然是后者!”
他顺势点评了几种发展模式,提到工真市时,徐穆说:“有地方提出智慧港口和产业协同,这个想法很好!
但想法不能停留在动画演示和概念包装上。
省里要看的是:你的核心技术从哪里来?你的产业链如何构建?
你的市场空间在哪里?有没有清晰的实施路径和标志性项目?
这些,都需要用扎实的规划和过硬的项目来说话!”
这番讲话,既为全省临港经济发展定了“高质量”的调子,也像一份犀利的考卷,发到了每个地市主官,尤其是李毅飞的手中。
研讨会的精神和徐省长的讲话原文,第一时间被摆在了近港县委**张立和县长李华兴的办公桌上。
两人把自己关在会议室里,逐字逐句研究了半天。
“省长的话,句句戳中要害啊!”李华兴叹了口气,之前的焦虑化作了沉重的压力,“我们之前报上去的那些东西,确实太空了。”
张立深吸一口气,眼神却比以往更加坚定:“知耻而后勇!省长给我们指了路,也打了板子。
现在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拿出真东西!”
之后张立亲自带队,拜访市里引进的几家AI和智能装备企业,深入车间,与技术负责人座谈,详细了解他们的技术优势和在港口场景应用的可能性和痛点。
李华兴则带队跑遍了近港条件最优越的几段岸线,实地勘察,与规划专家、潜在投资方反复磋商高端滨海休闲项目的可行性和独特卖点。
几天后,一份内容翔实、有数据支撑充分的《近港县差异化发展初步构想(修订版)》形成了。
这份报告不再贪大求全,而是聚焦两个核心突破口:一、“智慧港口试验田”:明确提出与市里某AI企业合作,在其新厂区附近划定区域,共同建设一个小型智能化集装箱作业示范区,作为技术验证和展示窗口,并以此为核心,吸引上下游企业**。
二、“黄金岸线休闲带”:选择一段景观优美、水深条件适宜、又避开主航道的岸线,规划建设集游艇码头、帆船俱乐部、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