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吟诗
当方宁等人赶到了亭子前的时候,发现这个亭子可不小,起码能容纳好几十个人避雨,但里面已经**了几十个人,显然也都是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赶过来避雨的,却是把亭子挤得满满当当。
这些**多是穿素色长袍的文侠,腰间或别着短剑,或挂着书卷,袖口挽起露出结实的手腕,既有书生的清雅,又藏着武者的利落。
看到方宁等人赶到,那些已经进入到亭子里的人,都有些犯难,毕竟亭子的空间越来越小,大多数人又不愿意太过拥挤。
但看到马车内下来了童柔和芳姐,中间原本三五成群的人竟齐齐往两侧挪了挪。
“诸位带着女眷,坐在这边位置吧。”
一个留着短须的文侠抬手示意。
这些文侠果然不愧有侠气又懂礼节,宁可他们更拥挤了一些,也让女人有相对宽敞的空间。
方宁抱拳拱手道谢,带着众人往亭中靠东侧的位置站定。
雨势越发猛烈,檐角的水流如珠帘般垂落,将亭内与外界隔成两个世界。
没过半盏茶的功夫,又有七八人冒雨冲进来,亭内顿时越发拥挤,有人的袍角被雨水打湿,紧贴在腿上,忍不住低声抱怨。
突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诸位莫急!这雨看样子一时半会儿停不了,与其挤着难受,不如来场雅事。吟诗作对如何?”
说话的是个身材魁梧的文侠,身高将近一米九,却穿一件藏青长袍,手中拿着一卷古卷。
他拍了拍亭柱,继续道:“就以‘雨’为题,原创诗句,做得好的,留在亭内避雨,做得差的,便到亭外檐下将就。诸位以为如何?”
立刻有人附和:“好啊!这主意妙!”
“咱们武安郡的文侠,本就该文武兼修,吟诗作对也能分个高低!”
又有人补充:“得是原创,老掉牙的剽窃的可不算数!”
众人哄笑着应下,再有人看向童柔和芳姐,温声道:“两位姑娘不必参与,只管在亭内歇着便是。”
比试很快开始,以结伴的团体为单位,轮流上前吟诗。
第一个站出来的是三个结伴的年轻文侠,为首的白面书生清了清嗓子,朗声道:“骤雨打亭檐,阶前水漫延。闲来观雨景,静待彩虹天。”
话音刚落,有人点头称赞,也有人摇头。
“虽工整,却少了点滋味,太过平淡。”
那书生脸一红,却也坦然,毕竟是做了出来,不至于退出亭子外边去。
接着又有几组人作诗,多是描景的句子,虽雅致却少见新意。
轮到一个独来的老文侠时,他捻着胡须,缓缓道:“久旱逢甘霖,禾苗展笑颜。他乡避雨客,皆念故园安。”
这诗多了几分民生情怀,亭内顿时响起掌声,老文侠笑着拱手,很是满足。
眼看就要轮到方宁一行人,胡连悄悄拽了拽方宁的衣袖,低声道:“方总,属下早年虽考过秀才,却不善作诗……”
方宁拍了拍他的手背,目光扫过亭内或从容或紧张的文侠,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亭内。
“我来试试。”
众人目光都集中在方宁身上,看眼前这人穿的是短打劲装,腰间别着弯刀,怎么看都像个军卒,倒不像是会吟诗的样子,甚是怀疑。
方宁望着檐外的雨幕,缓缓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旅人不独行。晓看红湿处,花重武安城。”
方宁这是借用了杜甫的《春夜喜雨》,改了些词句,恰好将武安与诗词意境相合,一下子勾引起了武安郡的那些文侠的地域自豪感。
老文侠率先鼓掌,大叫道:“好诗!好诗啊!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堪称佳作!绝对的佳作!”
众人也都如梦方醒一般,纷纷出口称赞。
方宁连忙谦逊,心说自己是白嫖诗圣老人家的,这也是穿越者的优势,能够将诗仙诗圣诗鬼等文学大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