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创作狂
东西买回来,陈芳华又连着归置了好几天。本来她想自己给墙壁刷漆,但经过实践,发现专业的事还得专业的人干,于是又委托刘淑英帮着找了个小工,花了半天就全都刷好了。
刷完漆,还得通风散味儿,陈芳华便厚着脸皮又在刘淑英家借住了两晚。
再搬回去的时候,顾卫东刚好出差回来,她便趁热打铁邀请刘淑英一家四口去吃暖房饭,又邀了唐宁作陪。
这也是陈芳华第一次开灶,她和刘淑英一块儿炒了四个素菜,又从食堂打了一份红烧肉、一份糖醋排骨和一份溜肝尖儿,还从厂办合作社提了一扎北冰洋汽水。
这桌极尽丰盛的饭菜,吃的宾主尽欢。散场时,陈芳华又把剩下没打开的两瓶汽水塞给了刘淑英家两个孩子。瑶瑶高兴的说:“芳华姨,你还到我家来睡觉吧,我明天还想喝汽水。”
一番话说的在场众人哈哈大笑。
一应琐事和应酬全部办完后,时间来到腊月中旬,稿费已花的所剩无几,陈芳华再次投入到写作中。
先复盘了一下存稿,她手里还有三篇短篇,之前寄给《青年报》的那篇《独自灿烂》,报社已经给了回信,说明要发在副刊上,还是连载,但这次版幅会变长,每日三千字,预计月底前连载完。稿费依旧比照她上篇的《忆知青岁月》结算。
自《忆知青岁月》尝到甜头后,陈芳华再写的几个短篇全是知青系列。故事背景相似,内核各有不同。比如《忆知青岁月》写的是双向奔赴,第二篇《独自灿烂》则是追妻火葬场,另外几篇也各有特色。
但她判断,《独自灿烂》在《青年报》连载完后,这种题材估计就该趋于饱和了,因为编辑已经在来信中询问她是否开始构思新的题材。
剩下的几篇看来得另换阵地了,前期市场调查时整理的意向刊物列表这时便派上了用场。
陈芳华仔细思量后,最终锁定了《文化周报》和《花粥》。
《文化周报》是周刊,偏大众文学,《花粥》是半月刊,风格偏女性青春向,读者主要是学生群体。
陈芳华针对性的将第三篇先婚后爱题材的投去《文化周报》,第四篇暗恋题材投去《花粥》。
手里的存稿便只剩下一篇,她没再急着往出投,决定先看看那两篇的势头,再决定最后一篇的归属。
新文经过两日构思,也已经有了雏形,是关于对爱情本质的探讨,名字暂定《爱情这回事儿》。
这篇将作为她短篇的收官之作,陈芳华决定大胆跳出以往风格,不再刻意追求年代感,而是融入更现代的思想,为读者带来新意。而这也是她精心为已经有了一定读者基础的《青年报》所准备的新作。
编辑二部近来气氛有些微妙,资深老编辑王编辑一连三天,每天早上一进办公室,都会笑着跟赵绰打招呼。
王编辑为人严肃,不苟言笑,身边的同事平时除了工作,都躲着他走。
刚开始赵绰还会受宠若惊的回一句问候,但连着好几天受到这种特殊对待,菜鸟如她,也感觉出了不对劲。
有一回,同事倒水时从她身边经过,悠悠说了句,“岳川你知道吧?当初也是一鸣惊人,被誉为天才作家来着。不过他刚开始是二部的老钱在带,有一段时间王编辑天天给老钱递烟……”
听的赵绰惊出了一身冷汗。
她开始独立带作者没多长时间,手里也挖掘了几个不错的新人,但目前能稳定输出且成绩亮眼的,只有方舟一个。《忆知青岁月》爆火之后,第二篇《独自灿烂》连载近半,成绩毫不逊色于前作。
方舟作品不多,但才华已经毋庸置疑。这样的作者握在她一个新人手里,赵绰不是没有忐忑过,可她能做的,只有更加认真的校稿,为她争取更好的版面,让作品更快的面世。
可她做的这些,别人也能做。若是真的出现了二选一的局面,方舟会选自己吗?
赵绰心里没底。
她开始懊悔平时不该一门心思全扑在了工作上。这么长时间,她和方舟的交情竟然只有寥寥几封官方化的书信。对方是男是女,年纪多大,创作上有无困难,她一无所知。
本来这也无可厚非,新人作者的贡献值排在最底层,当然不可能像老作者一样,得到报社全方位的关照。可谁叫看中她才华的人,不止自己一个呢。
已经连续加了一周班,好不容易熬到星期五,本来打算晚上好好放松放松,此刻她当即改了注意。
同事下班时奇怪道:“你那些稿子不是都送审通过了吗,怎么还加?”
“还有其他的事呢。”
等同事都走完了,赵绰慎而重之的拿出一沓信纸,打算给方舟写一封情真意切的问候信。
信里先恭喜她《独自灿烂》连载成绩不错,从报社陆续收到的读者来信看,可以说是好评如潮。说完了这些,她又问她近来创作状态如何,有无困难,若是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尽管开口。
信的最后,她还附上了报社的座机号码,提议若有时间,大家也可以相互约着出来面谈。
赵绰写完,再三检查没问题后,才把信放到了传达室,再三交代传达室的同事明天早上定要寄走,才下班回去了。
陈芳华收到信已是四天之后。
自从搬了家,她就把寄信地址换到了家里。又考虑到以后要频繁收信,便在门口订了一只收信箱。
邮递员每次送信,都会先敲门,若人不在,才会将信件投入信箱。陈芳华便养成了每次外出回家都要检查一遍信箱的习惯。
这次依旧是。她中午懒得做饭,又听说三厂食堂改善伙食炖了排骨,便跟邻居赵大姐结伴去食堂吃。
三厂食堂不对外开放,但家属可以吃。刘淑英一直对外称陈芳华是自家亲戚,赵大姐丈夫则是三厂正式工。两人都是食堂的常客。
赵大姐本名赵燕,没有工作,在家里照顾孩子和常年卧病在床的婆婆。她打了饭就提着回家了,陈芳华则吃完了才慢悠悠消着食走回去。
刚上楼,正准备检查信箱,隔壁的门就开了,赵燕伸出半个身体,说道:“刚才有你的信,我听见邮递员敲你家门,没人回应他就放你信箱里了。”
赵燕这人,打交道多了,就会发现人挺好相处,就是有些八卦,东家常西家短就没有她不知道的事。
陈芳华道:“我正准备看呢,谢谢你提醒。”
她一搭话,赵燕直接走出来,盯着陈芳华取出信,说道:“谁寄给你的信?你到底是干啥工作的?怎么三天两头有人给你寄信啊?”
“我是待业青年,正准备复习考中专呢。”陈芳华搪塞道:“这不,写信问问我以前的同学,看能不能搞到复习资料。我先回去了,改天聊。”说完,径直开门进屋,门一闭,隔绝了一切探究的视线。
赵燕刚伺候婆婆吃完饭,本想到陈芳华家拉拉家常,躲会儿懒,没想到人家根本没邀请她进去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