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分组事件
两个身形挺拔的少年并肩穿过教学楼投下的阴影,走向清晨的篮球场。
刚才咋咋呼呼的陈让,此刻倒是安静了些,只用肩膀撞了一下闻淮书,脸上挂着“我早已看穿一切”的笑容。
“你觉没觉得桑宛变了点,嗯……就是变的不咋搭理你了。”陈让故意拖长了调子,眼神往教学楼的方向瞟了瞟。
闻淮书目视前方,脸上没什么表情,闻言,只是夹着篮球的手臂微微绷紧了些。
陈让见他不接话,更来劲了,掰着手指头分析:“我记得以前,她这时候肯定来看你打篮球,看看,现在不来了。”
他用手肘捅了捅闻淮书,“估计每次看你这反应,放弃了,桑宛也是及时止损了。”
闻淮书终于停下了脚步,侧过头,淡淡地瞥了陈让一眼,陈让瞬间感到一股“杀气”。
“陈让,”闻淮书开口,声音平静无波,“你今天的物理作业写完了吗?”
陈让脸上的灿烂笑容瞬间僵住,像是被按了暂停键。
“呃…我这不是……关心哥们嘛……”陈让的气势一下子矮了半截,讪笑着凑近。
闻淮书不再看他,夹着篮球继续往前走,只轻飘飘地扔下一句:
“再乱说,下周的数学、化学,你也自己想办法。”
“别别别!哥!我错了!”陈让立马认怂,快步跟上,双手合十作揖。
“好好,咱快去打球。”陈让转移话题道。
说罢,两人加快脚步,走向喧闹的篮球场。
教室内,学生们伴着大课间音乐陆陆续续走出教室。
此时,李安安刚刚算出答案,抬头看向坐在一旁东张西望的桑宛,一脸诚恳的说道,“宛宛,陪我去小卖部买点吃的,好不好?”
“哦……好,我们再随便走走,是吧?”桑宛试探地问道。
她看着周围的同学,好像也不是要跑操的样子,而且刚刚那两人还去打篮球,应该是可以自由活动的意思吧。
“好呀,好呀,反正也没什么事。”李安安一脸兴奋。
说罢,两人往小卖部走去。
桑宛往前张望,感叹,“人真是多啊,小卖部生意别太好。”
两人顺着人流挤进小卖部,桑宛突然想起要给闻淮书买瓶饮料。
看着货架上各式各样的色素小饮料,想了片刻,还是拿了两瓶牛奶。
她想,这个年纪还是喝点补钙的吧,桑宛疑似突然老妈子上身。
李安安买了包薯片和薄荷糖,排了好一会队,两人才从拥挤的小卖部走出。
“给我挤热了都。”桑宛用手给自己扇了扇风。
“就是啊,每次人都超级多,真是没法了。”李安安也抱怨道。
两人摆脱了喧闹的人群,默契地走向坐落在学校小花园一角的凉亭。
这里相对安静,几株茂盛的紫藤缠绕着亭柱,投下斑驳的阴影。
坐在冰凉的石头凳子上,桑宛将一盒牛奶递给苏晴。
“哎呀,给我买的呀,谢谢亲爱的。”李安安“做作”地给桑宛递了个飞吻。
桑宛故意将身子一抖,假装有点受不了的样子,“好了,你快喝吧。”桑宛用胳膊碰了碰李安安。
李安安吸了一口牛奶,突然叹气,“宛宛,你以后想去哪个大学?”
桑宛闻言一愣,眼神飘忽了一瞬,想起了自己本来的世界,也不知道高考考了多少。
桑宛垂眸看向地面,往前晃了晃腿,忽地有些伤感。
李安安看着桑宛突然呆愣的模样,用手戳了戳她,“怎么不说话了呀?”
“哦……哦!看我高考分数啦,能上哪上哪。”桑宛快速回复。
“也是。”李安安晃了晃桑宛手臂,“真想以后和你一个大学,这样我们就不会孤单了。”
桑宛听着李安安这样说,转头笑着看她,“咦,有点肉麻。”
“讨厌!”李安安也笑着假装锤了桑宛几下。
“叮铃铃——”大课间结束预备铃声响起,学生们一个个开始唉声叹气地走向教学楼。
“放风结束!”桑宛站起身,伸了个懒腰,开始往回走。
桑宛和李安安笑闹着回到班时,教室里已经不像刚才那样空荡。
半数以上的同学已经坐在了位置上,有的在埋头写作业,有的三三两两凑在一起低声聊天。
桑宛看向她的后桌,闻淮书还没回来,她也没在意,随手将牛奶放在了他桌上。
就在她刚坐下,还没来得及平复呼吸的瞬间,教室后门被推开。
闻淮书显然是刚运动完,额前的黑发被汗水浸湿,几缕凌乱地贴在额角,脸颊还带着运动后的红晕。
他身上那件白色的校服衬衫后背湿了一小片,紧紧地贴在后背上,勾勒出少年人清瘦而富有生命力的脊线。
闻淮书看到桌上的牛奶,眼神闪烁了一下,似是没有料到她真的去买了。
桑宛看到他回来,“闻淮书。”她用手指了指牛奶,“这个是谢礼。”桑宛脸上挂着社交专用笑容说道。
闻淮书回到座位上,最终还是看向桑宛的眼睛,清润低沉的嗓音响起,“谢谢。”
闻淮书骨节分明的手指,轻轻拢住了那盒微凉的牛奶。他将那盒牛奶,贴着内侧放了进去,让它稳稳地倚靠在书脊旁。
桑宛边转回身边说,“没事,没事,应该的。”
“我天,这声音,要是讲睡前故事得多舒服,多催眠。”桑宛内心这般想着,感觉闻淮书可以当个助眠博主了。
随着上课铃声响起,桑宛的思绪被拉回,教室里也慢慢安静下来。
此时,语文老师王老师抱着一摞资料,步履轻快地走进了教室。
王老师是一位中年女教师,气质温婉,脸上总是带着鼓励式的微笑。她轻轻将资料放在讲台上,双手撑住桌沿,目光扫过全班。
“同学们,安静一下。”她声音不高,却自带一种让教室迅速安静下来的气场,“占用大家几分钟,宣布一个事情。”
“我们下周的课,将举行语文读后感分享会。”李老师拿起一张表格,“按照就近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