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未雨绸缪策惊殿,帝心暗许才堪
宁波惊变的余波在京城官场持续震荡。
朝堂之上,文武大臣们吵作一团,
声浪几乎要掀翻奉天殿的穹顶。
“陛下!倭奴猖獗至此,必须严惩!
当立刻发兵,痛剿来犯之敌,扬我国威!”
兵部的主战派官员慷慨激昂,唾沫横飞。
“万万不可!
东南海防废弛已久,仓促兴兵,胜算几何?
若再遭败绩,国体何存?
当务之急是严守海疆,
遣使斥责,令其交出祸首!”
礼部及部分保守文臣则力主谨慎,
强调天朝体面。
“市舶司贪腐酿祸,必须严查!
相关官员一个都不能放过!”
都察院的御史们则将矛头对准了内宦和地方官员。
“光是查办有什么用?
日后难免再生事端!
须得从根本上规范贡贸章程!”
也有官员提出要修改制度,
但具体如何改,却又语焉不详。
争吵持续了数日,各方引经据典,
互相攻讦,却始终拿不出一套能让嘉靖帝真正满意的、
既解近忧又除远患的周全之策。
年轻的皇帝坐在龙椅上,
面沉似水,听着底下臣子们毫无新意的陈词滥调,
心中的烦躁与失望日益累积。
他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不是这些毫无营养的扯皮!
就在这纷扰之中,
一份来自翰林院修撰苏惟瑾的密奏,
经由司礼监太监,悄然呈送至嘉靖帝的御案之上。
“苏惟瑾?”
嘉靖帝眉头微挑,对这个名字印象颇深。
上次经筵日讲,
此子对《春秋》“尊王”之义的那番别解,深合他心。
此刻上奏,所为何事?
他展开奏疏,一行行清晰有力、条理分明的字迹映入眼帘:
“臣翰林院修撰苏惟瑾谨奏:
为宁波倭使争贡事,沥陈管见,以备圣裁。”
“臣闻宁波之变,匪夷所思,
实乃市舶管理失序、倭人性情狡悍、
海防预警不足等诸多弊病交织之恶果。
事发突然,然其弊早伏,绝非偶然。”
开篇直指根源,毫不拖泥带水,
让嘉靖帝精神微微一振。
他继续往下看。
“臣愚见,当下之急,首在‘惩’与‘防’。”
“一曰严惩立威:
对肇事倭首宗设谦道及其党羽,
务必全力缉拿或剿灭,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对涉案之市舶司官员、
尤其是**之太监赖恩,
更需从严从重查处,以肃官纪。
对殉国之刘锦、张镗等将士,
应从优抚恤,激励士气。”
“二曰强化海防:
即刻敕令浙、闽沿海诸卫所,整饬军备,加强巡哨。
可命地方官组织乡勇,
沿海岸线设立烽堠预警,形成联防。
断不可使倭人再轻易登岸肆虐。”
看到这里,嘉靖帝微微颔首,
这些虽是常规操作,但条理清晰,切中要害。
然而,接下来的内容,才真正让他坐直了身子。
“然,治标更需治本。
臣窃以为,宁波之祸,根在于‘利’与‘管’之失衡。”
“故,臣斗胆进言中长期之策,曰‘整饬’与‘疏导’并举。”
“整饬市舶司:
须定立明确章程,
规范勘合校验、贡使接待、宴席座次、
贸易顺序等一切流程(臣附简陋流程图于后,伏乞御览),
杜绝私相授受。
增派御史或科道官员监督,
使权责分明,运作透明。”
“更有甚者,”
奏疏笔锋一转,
提出一个让嘉靖帝都感到一丝惊讶的大胆建议。
“陛下,堵不如疏。
倭人冒死泛海而来,无非为利。
我朝严控海贸,其利尽归少数贪吏豪商,
而国家所得有限,反滋生种种弊端。
何不借此契机,有限度开放沿海特定口岸(如广州、泉州),
仿宋元旧例,设立‘市舶课’,
官督商办,规范贸易,抽取税饷?
如此,既可满足外番贸易之求,
使其有利可图而减少鋌而走险,
亦可充盈国帑,强化海防,
更可使贸易置于阳光之下,
减少**空间。
此乃长远消弭倭患之一策也,
伏乞圣明思虑。”
奏疏最后写道:
“臣才疏学浅,所言皆出自忧国之心。
这些浅见,乃臣平日读书偶得,
闲暇时胡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