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第 21 章
盛夏的蝉鸣裹着热浪,在村口的老槐树上此起彼伏地响着。
姜至的肉铺前却比这天气更热闹,排队买香肠的村民从铺子门口一直排到了巷口,竹篮、布包在阳光下晃成一片,连邻村的人都骑着自行车赶来,只为抢上几斤刚熏好的广式香肠。
“姜丫头,给我来五斤!我儿子在城里工作,说同事都馋这口!”张大爷踮着脚往前凑,手里攥着几张皱巴巴的纸币,脸上满是急切。
“别急别急,都有!”姜至麻利地用油纸把香肠包好,递到张大爷手里,又接过下一位村民递来的钱:“王姐,您要三斤咸口的是吧?这就给您称!”
自从广式香肠推出后,订单就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不仅村民们爱吃,连镇上的供销社都主动找上门,要长期进货;罐头厂食堂也加了香肠的供应,说是工人反响特别好。
姜至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杀猪、灌香肠,忙到天黑才能歇口气,老姜和刘秀芬也来帮忙,连陈最空闲时都会坐在轮椅上帮着记账、打包,一家人忙得脚不沾地,心里却甜得像灌香肠时加的蜜糖。
这天傍晚,送走最后一位顾客,姜至瘫坐在铺子的竹椅上,揉着发酸的胳膊,看着桌上堆得整整齐齐的零钱和纸币,忽然想起什么,眼睛一亮:“阿最,咱们是不是该算算,这几个月到底赚了多少了?”
陈最正在整理账本,闻言抬头笑了笑,把账本递到她面前:“早就算好了,你自己看。”
姜至接过账本,指尖拂过陈最清秀的字迹,一行行清晰的收支记录映入眼帘:肉铺每月稳定收入近千元,香肠订单月利润超两千,加上供销社和罐头厂的批发收益……
她一点点加着数字,呼吸渐渐变得急促,最后看着账本末尾那个醒目的总数,心脏“砰砰”直跳,几乎要跳出胸腔。
“一、一万零三百六十二块?”她声音发颤,不敢相信地看着陈最:“咱们……咱们成万元户了?”
在八十年代的农村,“万元户”可是十里八乡都少见的荣光,是能让全村人都羡慕的存在。
姜至穿越过来前,从未想过自己能在这个年代靠卖肉和香肠,成为人人羡慕的万元户。
陈最看着她震惊又兴奋的样子,眼底满是温柔的笑意,轻轻点头:“是,咱们成万元户了。”
姜至猛地从椅子上跳起来,一把抱住陈最的肩膀,激动得语无伦次:“太好了!阿最,我们真的做到了!我们是万元户了!”
她的力气很大,抱得陈最微微发疼,却也让他感受到了她满满的喜悦。
陈最轻轻拍着她的背,声音里也带着笑意:“我就知道你一定能行。”
姜至兴奋得睡不着觉,当晚就和老姜、刘秀芬说了这个好消息。
老两口听了,激动得一夜没合眼,刘秀芬更是抹着眼泪说:“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看到家里成为万元户,都是闺女和女婿的功劳啊!”
第二天一早,老姜就去镇上买了一挂长长的鞭炮,还特意请了村里的木匠,做了块“万元户”的木牌,刷上红漆,挂在肉铺门口。
鞭炮声一响,全村人都围了过来,看着那块鲜红的木牌,眼里满是羡慕。
“我的天!姜屠户家真成万元户了!”
“还是姜丫头厉害,不仅会杀猪,还会做香肠,真是个能干的!”
“陈大夫也厉害,帮着记账、出主意,这小两口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议论声里满是赞叹,连以前总爱说闲话的人,此刻也只剩下羡慕。
苏雅丽站在人群外围,看着被众人簇拥的姜至,脸色难看地咬着嘴唇,转身悄悄走了,连一句恭喜的话都没说。
姜至被众人围在中间,脸上笑开了花,心里却始终惦记着身边的陈最。
她拨开人群,走到陈最身边,看着他温柔的眼神,忽然生出一个大胆的念头。
“阿最,我带你转圈圈,让你也感受感受这份高兴!”她说完,不等陈最反应,就弯腰抱起了他。
陈最的身体很轻,比她想象中还要轻,她一只手托着他的腿弯,一只手揽着他的后背,小心翼翼地把他抱了起来。
突如其来的悬空让陈最有些慌乱,下意识地搂紧了姜至的脖子,脸颊瞬间红透。
“之之,你慢点,别摔了!”他轻声叮嘱,声音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紧张。
“放心!我力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