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策论
精美的宣纸,被徐徐展开,墨香扑鼻,工整如印刷的字体,映入庄毅的眼帘: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朕惟帝王抚御寰区,覃敷治化,必务本敦行,厚生正德,俾俗尚鸿庞,兆人乐利,斯庶几时雍风动之下理也。
朕仰荷天休,缵承祖宗大业,孜孜宵旦,期登郅隆。
念小民之依,惟农桑是重,而犹虑野余旷土,室鲜盖藏,未底家给人足之盛,将无游惰逐末者尚众,而秉未耜者或寡与?
蠲租之诏广下,垦荒之令时举,率作兴事者素矣,其果争既本业否与?
行莫大于孝,守莫重于廉,汉有孝廉之科,其法犹为近古。
自积**浮靡,人鲜门内之行,士昧一介之操,?欲使刺修砥节,何道而可?
教化之不兴,以凡为士者从事虚名,而未敦实学也。
矫伪相扇,中于人心,咸令惕然知返,其诚去伪,抑何术之从也。
夫野有醇风,斯朝多端十,匿情饰貌,滋长浇凌;孝弟力田,幸臻美俗,其说可悉指与。
尔多士盱衡古今,于民生士**得失之数,筹之熟矣。其各抒所学,以俾教养之隆,朕将亲览焉。
全文近四百字,便是此次殿试考题的全部内容。
抛开前面一大段的‘天命’内容,仔细看,就会发现皇帝是问出了几个核心问题。
第一,农业与工商业的问题,这里的‘工’,指的是手工业。
原文:历代重视农耕,可依然有闲田,百姓家中缺少储粮,难道是因为游手好闲和从事工商业的人太多,而务农的人太少吗?
第二,减免田租,能不能让百姓回归农业。
第三,官员的廉洁问题。
原文:德行中没有比孝行更重要的,操守中没有比廉洁更重要的,汉朝设有孝廉科,这种制度仍然接近古代。
第四,奢靡成风,应该怎么引导和改善。
第五,究竟该采用什么方法让‘教化’深入人心。
中兴之主,主动纳谏,看上去皇帝一副励精图治的气势,这是庄毅看完后的第一感受。
但,透过这些内容,依然感觉到古代农业社会,走到这一步,就面临一个难题。
那就是……土地兼并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而这些对于庄毅来说,真是熟的不能再熟。
遥想自己当年还在县试的时候,就遇到了被贬在家的周越,了解到很多内情。
他揉了揉额头,便开始研墨。
通过研墨这个动作,庄毅可以顺便理清一下思路。
理完,墨好,提笔开写。
第一笔落在草稿纸上:
臣对:臣闻帝王应图御宇,而绵历服于无疆也,必有经理天下之治法,以开一伐之鸿猷;必有忧劳天下之赏政,以乖万年之至计。
这一句提纲挈领,先从最宏大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论点。
那便是,要使统治绵延无穷,就一定有治理天下的方法,开创一代的宏图大略;一定有忧劳天下的政策。
接着写:何谓治法?
——什么是治理天下的方法?
立纲陈纪,建久安长治之规,而学校井田,厘然巢举者是。
何谓实政?
——什么是实政呢?
布德和,今成三道信风之治,而正德厚生,灿然具备者是己。
写到这里,庄毅蘸笔,继续写下面一段内容。
顾治法之立,不恃乎法,而恃乎行法之治人;实政之举,不存乎政,而存乎敷政之实心。
简单翻译一下:治理国家,不依靠法令本身,而是人才!推行实政,不依靠政策条文,而是一颗‘实心’。
随后,就这一段进行详细论述。
有治人以行治法,则亮工熙载,无一人不在承流宣化之中。
播德泽者必思民生,何以克底于殷盈;司教化者必思士**,何以克臻于醇茂。
赞襄励翼,皆体无逸之王衷,以与为经纬,王道之所以光昌也。
有实心以行实政,则敷化宁人,无一事不尽端本澄源之道。
播德泽者,必实有以跻民生于仁寿,司教化者,必实有以励士**于雍和,振动恪恭,悉本至诚之主志,以与为昭宣,王猷之所以敦裕也。
最后写一句总结的话:
解愠阜财之治,菁莪棫朴之休,端在今日矣。
——消除百姓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