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添置家具
两人聊得太投机,一时忘了时间,等结束的时候,天都快黑了。
赵绰得知陈芳华住在纺织城,坚持要把她送到公共汽车站,看着她上了车,才放心离开。
陈芳华回到筒子楼时,正是家家户户做晚饭的时候。楼道里飘荡着饭菜的香气,她一路走过,闻着那暖融融的烟火气,心头泛起一阵到家的踏实感。一阵冷风迎面吹来,她拢紧了大衣衣襟,加快脚步上楼。
楼道里没有灯,陈芳华刚从路灯下进来,一时有些难以适应这种黑暗。她站在楼梯口停顿了几秒,等隐约能看见台阶的轮廓时,才小心翼翼的迈出步子。一边走,一边提醒自己,明天得去买个手电筒。
她大半时间都待在家里,晚上更是鲜少出去,购置日用品时便没考虑过走夜路的问题,但看来还是有必要备一个的。
正想着,楼道口突然打进来了一束光,随着光束,说话声也清晰的传来。
“......倒是提早说一声,这么晚了,下次让你姐夫到车站去接你。”听着像是刘淑英的声音。
“我也没想到,”接话的是刘淑珍,“是聿铭哥,他听说明天是我生日,就给我放了一天假。我还从来没有专门过过生日呢......”声音里是藏不住的欢喜。
刘淑英似乎很惊讶,“贝聿铭?他......芳华?”
她愣了好几秒才喊出这个名字。台阶上的陈芳华刚抬起的脚又收了回来,转身打招呼:“淑英姐,这么晚才回来啊?”
刘淑英脸上还带着几分难以置信,“真是你啊,你……你烫头发了?”
陈芳华抬手摸了摸发尾,“嗯,刚烫了没几天。淑珍姐又放假了?”
两人上回见面还是春节,后来刘淑英两口子从婆家回来,陈芳华去拜年也没再碰见她。
“......嗯。”刘淑珍抬眼对上她的视线,很快又移开了,脸色有些僵,喉咙里低不可闻的发出一个音节。
陈芳华已转身继续往上走。刘淑英挽着妹妹跟在后面,她的手电筒照清了前面的台阶,陈芳华走的很顺畅,一边走一边和后面的人搭话,“这台阶晚上容易崴脚,我刚还想着明天得去买个手电筒。”
陈芳华转身之后,刘淑珍的目光又悄悄追了上去,从她的头发、衣服,一直打量到鞋子,越看心里越不是滋味。她不自觉地扯了扯身上那件棉袄的前襟,这还是过年时的那件,年前陈妈特意领她到相熟的裁缝店做的,刚上身时,她连在干活都小心翼翼,生怕溅上一个油点子。
听到陈芳华说要买手电筒,不知怎的,话没过脑子就脱口而出了。
“这种手电筒是苏教授单位上发的,家里有多的,才给了我,你怕是买不到。”
刘淑英诧异的扭头看了妹妹一眼,刘淑珍却木着脸移开了视线。陈芳华似乎并没察觉她话里的情绪,语气依旧平和,“没关系,手电筒嘛,能照亮就行。”
刘淑珍只觉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回到家里,刘淑英还犹自感叹,“几天没见,芳华怎么像变了个人似的,我刚才差点没敢认。”
刘淑珍垂着眼,沉默的脱了棉袄,进了里间卧室。她没有像以往一样将衣服仔细叠起来,而是随手扔在了椅子上。
外面,刘淑英还在说话,“淑珍,你听见了没有?明天早上我给你煮两个糖水荷包蛋?好歹是生日,你特意回来一趟......”
“嗯,都行。”她心里对过生日的期待已经完全冷却下来。
因为已经有了十万多字的存稿,陈芳华便稍稍放缓了写作节奏。她开始只在上午写两个小时新内容,下午则用来修改初稿。
这也是长篇与短篇的不同之处。写短篇时足够谨慎的话,她可以一遍过稿,但长篇不行,总有些情节需要调整,逻辑也需要反复推敲。
不过,好作品都是改出来的。她在修改中复盘情节、梳理大纲,也从中寻找后续发展的灵感。写累了,就做做饭、换换脑子,放松身心。偶尔犯懒,就去三厂食堂吃现成的,饭后绕着纺织城走一圈,消食的同时也观察外面的世界。
日子过得飞快,到三月初的时候,长篇连载的各项事宜基本敲定。这期间她跟赵绰又沟通了三四封信,大框架之前面谈时就已经谈妥,但其中不乏一些小细节,实际执行时才能发现,赵绰先是写信征询她的意见,碰上有分歧的时候,有些不是赵绰一个编辑能决定的,她就得请示领导,请示完再接着去信。
不过总体而言,陈芳华不是那种锱铢必较的作者,报社也不会没完没了的讨价还价,双方沟通过程还算愉快。
连载定于三月中旬开始,接档的是一位老作者的中篇小说,那篇小说反响很好,后续作品也能承接一部分热度。赵绰为争取到这个位置,费了不少功夫。
陈芳华为了表达谢意,原本约定好每隔半月交五万字的稿,第一回交稿时她额外又加了一万字。赵绰自然乐见其成,但也专门写信来嘱咐她注意身体,虽然要保持勤奋,但也不能太拼。
这期间,陈芳华还收到了《爱情这回事》的稿酬,共二百三十七元五角四分。自开始写作以来,她的经济压力已大大缓解。虽然每月支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