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宝钗承宠封嫔位,王夫人醒悟恨噬心
周贵妃既与薛宝钗定下那惊世密约,行动便迅捷如风。
她执掌六宫多年,在宫中势力盘根错节,安排一次看似“偶然”的圣前露脸,并非难事。
不过旬月,一次御花园小宴上,皇帝于亭中歇息,周贵妃伴驾在侧,言谈间似是不经意地提起近日宫中文书档案整理得井井有条,多亏了新晋的薛司记心思灵巧,办事得力。
恰在此时,宝钗奉命前来呈送一份紧要文书,她今日特意穿了一身雨过天青色的宫装,脂粉淡施,发髻只簪一支素银簪并几朵小巧的宫花,通身上下并无过多装饰,却越发衬得她肌肤丰泽,眉目如画,行动间端庄沉稳,气质清华。
她低眉顺目,将文书呈上,声音清越柔和,回答皇帝随口问及的几个关于文书管理的问题,亦是条理清晰,引据得当,既不卖弄,也不怯场。
皇帝近日正因川宁侯之事对老牌勋贵心生厌烦,见惯了那些或娇媚或骄纵的妃嫔,乍见宝钗这般沉稳知礼,又透着书卷气的女子,倒是觉得耳目一新。
加之周贵妃从旁温言夸赞,皇帝便也多看了宝钗两眼,问了她的家世。
宝钗依着早已准备好的说辞,只言乃金陵皇商之女,略通文墨,蒙恩入选女官,绝口不提与贾家的关联。
皇帝闻言,微微颔首。
商贾之女,身份不算高,但正因如此,反倒少了些勋贵家族的牵扯,显得干净,又见她容貌才学皆是上选,心中便存了几分好感。
周贵妃见状,知道火候已到,后续又精心安排了几次“巧遇”与恰到好处的展示,宝钗皆以她那份混合着端庄与聪慧的独特风韵,给皇帝留下了颇深的印象。
终于,在一个月朗风清的夜晚,一道旨意降下长春宫。
女官薛宝钗,温良恭俭,德才兼备,着封为正五品嫔,赐号“端”,即日移居景阳宫东配殿。
端嫔!
消息传出,六宫皆惊!一个入宫不过数月的女官,竟能一跃成为正五品的嫔主,还得赐封号“端”,这圣眷来得未免太快太浓!
众人皆知,这背后若无周贵妃鼎力扶持,绝无可能。
一时间,宫中目光纷纷投向景阳宫,投向那位新晋的端嫔,以及她身后那位执掌凤印的贵妃娘娘。
薛宝钗跪接圣旨时,心中亦是波澜起伏。
这一步,她终于踏出来了!从寄人篱下的商贾之女,到宫中女官,再到如今的一宫主位!虽然只是嫔位,但有了封号,便与众不同,意味着她在后宫之中已有了一席之地。
她叩谢天恩,姿态恭谨无比。
移居景阳宫后,她并未因晋位而有丝毫张扬,反而愈发谨言慎行,对周贵妃更是每日必去请安,态度比之从前更加恭顺,俨然以周贵妃马首是瞻。
她深知,自己如今所有的一切,都系于周贵妃一身,在“大事”未成之前,绝不能有半分懈怠。
而周贵妃对宝钗的“懂事”也十分满意,不仅将景阳宫打理得妥妥帖帖,各种份例赏赐皆按最高规格,更亲自挑选了得力可靠的宫人前去伺候,名为照顾,实为监视与控制。
她们之间的盟约,在无声中变得更加牢固。
端嫔薛宝钗承宠晋位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飞出了宫墙,传遍了京城勋贵圈子。
最先得到消息的,自然是与薛家关系最“密切”的荣国府二房。
王夫人正为这个月的印子钱利钱收缴不顺而烦心,又担心薛蟠那个祸害不知何时又会惹出新麻烦,整日里焦头烂额。
当她从周瑞家的那因惊骇而结结巴巴的禀报中,听到“薛姑娘封了端嫔”这几个字时,她整个人如同被施了定身法,僵在原地,手中的佛珠“啪嗒”一声掉在了地上。
“你……你说什么?”王夫人声音干涩,仿佛不是自己的,“谁……封了嫔?”
“是……是薛家姑娘,宝姑娘!皇上封了端嫔!已经搬去景阳宫了!”周瑞家的重复道,脸上亦是难以置信。
轰——!
王夫人只觉得一股热血猛地冲上头顶,眼前阵阵发黑,耳朵里嗡嗡作响!
薛宝钗……那个她在关键时刻被她无情舍弃的外甥女……封嫔了?!正五品的端嫔?!
这怎么可能?!她不过是个商贾之女,入宫才多久?!怎么会……
短暂的震惊与难以置信过后,一股如同毒蛇般噬心的悔恨与怨愤,猛地窜了上来!
她想起了自己是如何在薛家最艰难,薛蟠重伤之时,狠心将他们母子赶出府去。
想起了宝钗入宫前,自己是如何将她视为拯救元春和贾家的希望,倾力打点。
更想起了宝钗那温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