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省城来电
正如陈野所料,最近几天的郑卫东,正为了试点办厂的事情忙得脚不沾地。
前几天的工作会议上,他的提议虽然勉强获得了原则上的通过,博得了一个“可以试试看”的口风。
但这仅仅是**长征的第一步,后续需要敲定的具体细则之多、之繁琐,远超想象。
因为没有先例可循,每一步都需要反复斟酌、协商。
在各种支持和反对的看法之间去寻找微妙的平衡点。
虽然有陈金生那份详尽周全的计划书作为蓝本,但纸上谈兵终觉浅,许多实际问题并非计划书能完全涵盖。
其中牵扯的利益关系和现实考量,盘根错节,复杂得很。
首先就是最实际、也最棘手的场地问题。
尤其是陈金生(陈野)点名要的那个废弃养猪场,规模着实不小!
那可是当年清河县雄心勃勃要建大型国营养猪场时打下的底子,占地足有三十来亩!
但最终却因为一些事情彻底荒废了下来。
虽然废弃多年,荒草丛生,部分棚舍也已坍塌,但基础框架和大部分红砖墙体还在。
但这么大一块地,以什么名义、什么价格批给一个港商?
是算国家资产租赁?
还是算特殊政策下的合作使用?
租金又该怎么定?
定高了,怕直接把投资人吓跑,刚点燃的希望小火苗就此熄灭;
定低了,又怕背后被人戳脊梁骨,扣上一顶“贱**家资产”、“利益输送”的大帽子,授人以柄。
这其中分寸的拿捏,让郑卫东和参与讨论的相关部门领导头疼不已,会议开了一场又一场,烟灰缸满了又满。
相比之下,服装厂的场地反而好解决一些,毕竟需要的面积没那么大。
在县城边缘找一处合适的旧厂房或闲置仓库加以改造便能满足初期需求,争议也小得多。
其次就是令人头疼的人员安排。
这风声也不知怎么就走漏了出去,县里就那么点大,有点动静很快就传开了。
刚一说可能有港商投资办厂,虽然再三强调只是“试点”、“尚在研讨”。
但各种打听消息、拐弯抹角希望能“安排”人进来的电话和条子就没断过。
哪个领导没有三亲六故?
哪个部门没有需要平衡的关系?
大家都想着能不能塞一两个关系户进去,不指望掌握实权岗位,哪怕是个清闲的差事、领份稳定的工资也是好的。
这无疑给主要负责此事的郑卫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人情负担。
然而,推动事情向前发展的有利因素也在悄然增多……
最重要的就是,省里有位大领导不知怎的注意到了这件事,并且通过电话表示了自己的“关注”。
电话里虽然措辞十分严谨保守,只是表扬了清河县“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的积极态度。
又简单询问了一下项目的基本情况、投资方背景和发展前景,并未给出任何明确的指示或承诺。
但这份来自上层的“关切”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强烈而清晰的信号。
而且,通话结束时,对方有意无意的提了一句——陈金生是个好同志……
这让县里许多原本持观望甚至反对态度的领导,立刻重新评估了这件事的分量和背后可能存在的能量。
一个港商,不仅家族有深厚的爱国背景,还能惊动省里的领导特意来电过问……
这里面的水,恐怕比他们想象的要深得多。
原本一些坚定的“保守派”,态度也悄然发生了软化,至少不再公开明确反对。
随着省城某位领导的电话“关切”过后,很多事情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
如今最大的难题,最终还是集中在了那块三十亩地的租金上。
经过几个主要领导再次小范围商议,最终内部达成了一个他们认为“不高不低,既能体现国家资产价值,又不至于吓跑投资”的数额。
郑卫东私下掂量,觉得这个价格对于初期投资来说,负担着实不小。
准确的说,他知道。
想要开养猪场的是陈野,而非陈金生……
这一笔钱对于陈野来说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但他身处其位,绝不能明显地去帮陈野他们压价,否则瓜田李下,更说不清楚。
他所能做的,就是在框架内尽量争取灵活的空间。
最终,由郑卫东牵头,另由工业局和财政局各派一名副职领导陪同,组成一个临时的“洽谈小组”。
负责与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