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大皇子谋反
接下来的日子,大军果然按照刘公公的要求,每日慢悠悠地行进。
早上辰时出发,走不到三个时辰就扎营,下午要么原地操练,要么干脆让士兵们休息。
萧砚舟心里着急,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每天亲自巡查各营,监督操练,生怕士兵们因为行程过慢而懈怠。
他几次想找刘公公再问问,可刘公公要么以“不知皇上深意”推脱,要么就说“大人只需遵旨即可”,让他碰了好几次软钉子。
没办法,萧砚舟只能一边按部就班地跟着大军行进,一边密切关注沿途的消息,让斥候多派出去几波,打探京城和草原的动向,希望能从中察觉到一丝蛛丝马迹。
日子一天天过去,大军按部就班地走了五日,离京城越来越远,却连草原的影子都没瞧见。
萧砚舟心里的不安越发强烈,总觉得这一路的平静背后,藏着更大的风暴。
第六日的黄昏,大军在一处河边扎营。
刚安顿好,刘公公就亲自来了萧砚舟的中军帐,神色比往日凝重了许多,手里还攥着一个密封的锦盒。
“萧大人,杂家有要事相商。”刘公公不等通报就走了进来,反手关上了帐门。
萧砚舟见他这副模样,心里咯噔一下,预感有大事发生:“刘公公可是带来了皇上的新旨意?”
刘公公点了点头,从锦盒里取出一道密旨,递到萧砚舟手中:“皇上最新密令,大人快看看。”
萧砚舟赶紧接过密旨,拆开一看,上面的字迹依旧苍劲,内容却让他心头巨震:“即刻中止赴边行程,由刘忠协助萧砚舟,率全军连夜潜伏回师,昼伏夜行,不得暴露行迹,于三日内抵达京城百里外清风谷潜伏待命,听候后续调遣。若有泄露行踪者,军法处置。”
“这……”萧砚舟拿着密旨,手都有些发颤,“皇上这是要……回师京城?可为何要如此隐秘?难道京城里真的出了大事?”
刘公公脸上没了往日的淡然,语气沉重:“萧大人,皇上既然没明说,杂家也不敢妄加揣测。但能让皇上改变初衷,让一万大军秘密回师,想必是关乎江山社稷的急事。咱们只需遵旨行事,做好分内之事即可。”
萧砚舟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事到如今,再多疑惑也无济于事,只能按旨行事。他当即说道:“好!既然是皇上密令,本将军自然遵行。刘公公,咱们即刻部署,连夜拔营,昼伏夜行,务必按时抵达清风谷!”
两人当即召集核心将领,避开无关人等,在中军帐内秘密议事。
萧砚舟将皇上的密旨当众宣读,众将领听后都大惊失色,却也不敢多问,纷纷领命。
当晚三更,大军趁着夜色,悄悄拔营出发。
萧砚舟下令,所有士兵卸下马铃,马蹄裹上厚布,不准点燃火把,只能借着微弱的月光行军。
沿途避开城镇村庄,专挑偏僻小路走,力求不留下任何行踪。
白日里,大军就找隐蔽的山谷或密林扎营休整,派重兵在外围警戒,严禁任何人外出,也不准生火做饭,只吃随身携带的干粮和水。
士兵们虽然不解,但军令如山,个个严守纪律,没有一人敢违抗。
萧砚舟和刘公公轮流坐镇指挥,一路不敢有丝毫懈怠。
好在一万骑兵都是精锐,纪律严明,执行力极强,即便昼夜颠倒、条件艰苦,也没有一人叫苦叫累,行军速度丝毫未减。
就这样昼伏夜行,仅仅两天时间,大军就悄无声息地抵达了京城百里外的清风谷。
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隐蔽,不易被人发现,是绝佳的潜伏之地。
萧砚舟下令全军在山谷中隐蔽扎营,留下少量哨兵在谷口和高处警戒,密切关注京城方向的动静,其余士兵抓紧时间休整,养精蓄锐,等待皇上的后续指令。
山谷里一片寂静,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萧砚舟站在山谷最高处,望着京城的方向,心里五味杂陈。
他隐隐猜到,京城一定发生了足以动摇国本的大事,皇上让他秘密回师,恐怕是为了应对一场不小的变故。
可到底是什么事,能让皇上如此谨慎,连行军都要如此隐秘?
刘公公也陪着他站在高处,神色凝重:“萧大人,皇上让咱们在此待命,想必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消息传来。咱们耐心等着便是,切勿轻举妄动。”
萧砚舟点了点头,没说话。他知道,现在最要紧的就是沉住气,等待时机。
日子一天天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