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诗文藏机锋,撩动帝心弦
紫禁城的夏,闷热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肃穆。
文华殿后殿,今日的气氛却比往日更凝肃几分。
并非有大朝会,
而是年轻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忽有雅兴,召了几位近侍的翰林词臣,
举行一次小范围的“经筵日讲”,
美其名曰“咨询经史,陶冶性灵”。
被点到名的,除了两位资深的侍讲学士,
便是新科鼎甲三人:
状元苏惟瑾、榜眼徐阶、探花林文霈。
此乃殊荣,亦是极大的考验。
天威咫尺,一言可通天,一言亦可坠渊。
苏惟瑾随着内侍的引导,垂首步入殿中。
眼角余光快速一扫:
嘉靖帝一身常服,坐于御榻之上,
面容略显清瘦,眼神却锐利如鹰,
正随手翻着一本《春秋》。
两位老学士躬身侍立一侧,
徐阶、林文霈则屏息凝神,立于下首。
“都平身吧。”
皇帝的声音不高,带着一丝少年人刻意压制的沉稳。
“今日不论俗务,只讲讲书。
朕近日读《春秋》,
常思其微言大义,
诸位爱卿皆是学问大家,
不妨各抒己见。”
两位老学士先开口,
引经据典,侃侃而谈,
无非是“尊王攘夷”、“正名分”、“寓褒贬”等传统论调,
虽稳妥,却也无甚新意。
皇帝听着,面色平静,
指尖偶尔划过书页,看不出喜怒。
轮到徐阶。
他持重沉稳,从《春秋》笔法谈到为君之道,
强调“仁德”与“纳谏”,
言辞恳切,不失风骨,
隐隐契合当下清流对皇帝的某种期盼。
皇帝微微颔首,未置可否。
林文霈机敏善辩,
则着重分析了几个著名的《春秋》案例,
剖析其中“礼”与“非礼”的界限,
学问是扎实的,
但听着总觉像是在为某种立场做铺垫。
皇帝目光微凝,似乎听进去了些。
终于,轮到了苏惟瑾。
他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姿态谦卑,
声音清朗却不高亢:
“陛下垂询,臣谨奏浅见。
《春秋》之义,确如诸位先生所言,
首在‘尊王’。
然臣愚见,此‘尊王’,非仅尊位号,
更是尊其权,威其令,
使天下知雷霆雨露皆出君恩,莫敢不从。”
开场便巧妙地强调了“权”与“威”,
直戳皇帝此刻最敏感的心事。
嘉靖帝原本有些散漫的目光,
稍稍聚焦到他身上。
苏惟瑾继续道,语速平缓,如同学者探讨:
“昔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所惧者何?非惧刀笔之诛,
实惧其僭越之名被钉于史册,
永世不得翻身。
故《春秋》之威,
在于定名分、正视听,
使君权神圣不可侵犯,
此乃江山社稷稳固之基。”
“神圣不可侵犯”几字,他稍稍加重了语气。
超频大脑精准地选取着最能触动帝心的词汇。
皇帝的身体微微前倾了一些。
“然,”
苏惟瑾话锋一转,
似乎要开始辩证分析了。
“然,《春秋》亦非一味强调僵化之礼。
臣读至《春秋·昭公十一年》‘楚子虔诱蔡侯般杀之于申’篇,
见其记述楚灵王(字子虔)以会盟之名诱杀蔡侯,
虽合于‘讨贼’(蔡侯般曾弑父自立)之礼法形式,
然其行事诡诈,恃强凌弱,反令诸侯寒心,
失信于天下,终致其自身众叛亲离,社稷动荡;
而读《春秋·僖公二十一年》‘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及后续‘楚人执宋公以伐宋’篇,
虽记载宋襄公恪守‘不鼓不成列’等古礼而在泓水之战败于楚,
然其‘迂腐’之行,正为《春秋》所讥,
反衬出当时欲图安定霸业,需审时度势,
变通务实,岂能完全拘泥于形式?
可见……”
他顿了顿,目光诚恳地望向皇帝,
仿佛只是在阐述一个学术发现:
“可见圣人所重之‘礼’,
其根本在于‘顺人心、安社稷’,
在于其内核精神,
而非完全拘泥于外在的、
古板的仪式形式。
若形式与精神本末倒置,
则为买椟还珠,非真知礼者也。”
“礼之大者,在顺人心、安社稷,
非拘泥古礼形式!”
这句话,如似一声编钟轻鸣,清晰地回荡在殿中。
两位老学士微微蹙眉,
觉得此论有些偏离正统,
却又一时抓不住错处。
徐阶眼中闪过思索,林文霈则略带惊讶。
而御座之上的嘉靖皇帝,目光骤然亮了起来!
他没有说话,但手指停止了敲击,
身体完全坐正了,紧紧盯着苏惟瑾。
这番话,简直像是为他内心那份不甘和挣扎量身定做的理论武器!
既高举“尊王”、“君权神圣”的大旗,
又为他试图变革“礼仪形式”(尊崇生父)的行为,
提供了无比冠冕堂皇的借口
——朕这不是违礼,
朕这是把握了“礼”的真正精神,
是为了“顺人心”(朕的心也是人心!)、“安社稷”!
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