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帝叹无人及,钦点督饷郎
乾清宫内的地龙烧得正旺,
驱散了深秋的寒意,
却驱不散嘉靖帝眉宇间的凝重。
御案上,那些关于大同兵变的奏报依旧堆积如山,
吵嚷了数日的廷议并无实质进展,
无非是“主剿派”与“主抚派”车轱辘话来回说,听得他太阳穴突突直跳。
“废物!都是废物!”
嘉靖帝心里暗骂一声,
将一份主张“调集重兵,
雷霆**”的奏折重重摔在一边。
这些大臣,要么是只会喊打喊杀的莽夫,
不顾及边镇实际情况和可能引发的更大动荡;
要么就是一味强调“抚慰”,
却拿不出能让乱兵真正放下武器的具体方案,
空谈仁义道德,简直迂腐!
他疲惫地揉了揉眉心,
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落在那份单独放置的密疏上
——苏惟瑾的《为大同兵变事沥陈刍荛之见》。
昨夜初读时的震撼与豁然开朗之感再次涌现。
这份奏疏,条分缕析,层层递进,
将一场看似无解的兵变,
解剖成了可以分步解决的具体问题。
尤其是“立即策”中,
“请发内帑”、
“钦差携银速往”、
“饷银直发到人”这几条,
简直是戳中了他心中最隐秘的痛点
——既想快速平息事态,
又担心国库空虚、
层层盘剥导致银子到不了士兵手里,
反而助长乱兵气焰。
“满朝朱紫,食君之禄,担君之忧,
临事却无一人能如苏惟瑾般,
看得如此透彻,想得如此周全!”
嘉靖帝忍不住低声叹息,
声音在空旷的殿宇中带着一丝回响,
透着难以掩饰的失望与一丝发现璞玉的复杂欣喜。
“难道真要让朕做一个无人可用的孤家寡人?”
侍立一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黄锦,
低眉顺眼,将皇帝的叹息听在耳中,
心中却是波涛翻涌。
他伺候这位年轻主子时日不短,
深知其心高气傲,
如此直白地称赞一个臣子,
尤其是像苏惟瑾这般资历尚浅的翰林,实属罕见。
这苏修撰,简在帝心,怕是真要一飞冲天了。
“黄锦。”
嘉靖帝忽然开口,声音恢复了冷静。
“奴婢在。”
黄锦连忙躬身应道。
“昨夜朕让你誊抄部分苏惟瑾的条陈,
给阁老和尚书们看了,
他们有何话说?”
嘉靖帝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
黄锦小心斟酌着词句:
“回陛下,**阁老(**纪)以为,
苏修撰所言之‘立即策’,切中肯綮,
尤其是请发内帑以示皇恩、
直发到人以杜克扣,
实为老成谋国之见,可解燃眉之急。
然……然对其‘中期策’中涉及清查军官、
乃至‘长远策’中隐含的改制之意,
以为……以为还需从长计议,
恐激起武臣不安。”
“哼,从长计议?又是从长计议!”
嘉靖帝冷哼一声。
“那兵部赵璜和户部呢?”
“赵尚书……似乎对‘直发到人’略有微词,
言及军中自有体制,
恐……恐难以推行。”
黄锦顿了顿。
“户部则对动用内帑……
自然是无异议的。”
户部巴不得皇帝自己出钱呢。
嘉靖帝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弧度。
他岂能不知这些人的心思?
**纪是稳妥,但有时过于稳妥便是保守;
赵璜怕是担心触动他兵部乃至边将的利益网络;
户部则是能省则省。
唯有苏惟瑾,跳出这些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
纯粹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这套近乎“手术刀”般的方案。
“看来,这满朝文武,
能真正体会朕心,
且有点子、有胆魄去执行的,
还真是不多。”
嘉靖帝站起身,在御案前踱了几步,
烛光将他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
“大同之事,刻不容缓。
乱兵占据军镇,扣押巡抚,
消息一旦传开,九边震动,
后果不堪设想!必须快刀斩乱麻!”
他猛地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决断:
“立即策,必须立刻施行!
钦差要派,内帑要出,
饷银要直接发到士兵手中!”
“陛下圣明!”
黄锦连忙附和。
“那么,派谁去?”
嘉靖帝目光如电,扫向黄锦,
又似自言自语。
“此人需胆大心细,能临机决断;
需不惧边镇骄兵悍将,能压住场面;
更关键的,需真正领会朕意,
能将这‘直发饷银’之事,
办得滴水不漏,切实收拢军心,
而不是去和稀泥,或者被那些边将架空!”
他脑海中迅速闪过几个重臣的名字:
内阁辅臣?
位高权重,但多是老成持重之辈,
未必有这般锐气和执行力,
且朝中离不开他们。
兵部、户部侍郎?
恐怕难脱本部窠臼,
易被旧**气裹挟。
都察院的御史?
风闻奏事可以,处理这等复杂军务,
怕是力有未逮。
想着想着,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投向了那份密疏。
苏惟瑾……此子能写出这般条陈,
可见其对局势洞察之深,
思虑之密,远超同侪。
更重要的是,他年轻,有锐气,
尚未被官场陋**浸染,
且几次三番展现出的能力,
都证明其可堪大用。
只是……他毕竟只是个六品翰林修撰,
资历太浅,直接派去处理涉及数万军队的兵变,
未免太过骇人听闻,朝野非议必多。
嘉靖帝沉吟片刻,眼中精光一闪,有了决断。
他不能直接让苏惟瑾去掌军或当主钦差,
但可以赋予他关键的、核心的职权!
“黄锦,拟旨!”
嘉靖帝声音斩钉截铁。
“奴婢恭聆圣谕。”
“着成立‘大同饷事督办专员公署’,
特简翰林院